《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发布者:李诗原发布时间:2024-03-25浏览次数:11

目次

 

中国特色歌剧理论与实践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18

 

廖昌永  歌剧《康定情歌》导演构想与中国歌剧之思

《康定情歌》作为一部弘扬“两路”精神的原创歌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种时代性和民族性不仅体现在戏剧与音乐中,而且还体现在导演构思中,诉诸舞台呈现和表导演风格其时代性在于从舞美设计、多媒体应用剧场环境营造时代特征其民族性则在于虚实结合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林在勇  歌词创作的审美境界:追寻诗意与规律的硬核——《声尘证道——歌词、唱段初编150首》后记

歌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形式,是声乐作品、音乐戏剧等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词创作何以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需要审美通感、共情代入,也需要讲究歌词的诗意与韵律。在音乐戏剧中,歌词更具有营构情境、塑造人物、推动剧情、寄托感情的重要功能,只有充分考虑歌词情景音乐的相融与自洽,方具有传世的魅力。

 

居其宏  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美学建构

在中国民族歌剧长达70余年的创演实践中,历代歌剧表演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向中国戏曲学习、向西方歌剧学习的基础上,历时地形成了声情并茂唱演俱佳形神兼备虚实融合四大美学特色在世界歌剧表演史上独树一帜。这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民族歌剧表演美学框架奠定了重要基础

 

汪静一  早期儿童歌舞剧的创生发展与历史意义

以黎锦晖《麻雀与小孩》为起点的早期儿童歌舞剧作为中国歌剧雏形,开启了中国“儿童歌舞剧-歌剧”的国语白话模式,显露出“以音乐承载戏剧”的“歌剧思维”,构建了中国歌剧的戏剧结构空间,搭建了中国歌剧作为综合艺术的基本构架,在中国歌剧百年历史发展中具有先导地位和铺垫作用。

 

徐文正  新时代中国歌剧理论评论述评与思考

随着新时代中国歌剧创演的蓬勃发展,中国歌剧理论评论也方兴未艾,尤其在歌剧元理论中国歌剧实践等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歌剧创演应处理好“音乐性与戏剧性”“民族性与国际性”“音乐与语言”“传统与当代”“创作与制作”“创作与评论”“创作与表演”“创作与理论”关系此乃推动新时代中国歌剧创新发展的关键

 

历史·文化

 

黄大同  公元前五世纪曾国宫廷礼乐六十声用声系统的铸录

曾侯乙全架编钟中唯一具有齐全十二声律之名的12件套无枚甬钟所铸录的是一个以“一律生五音,十二律为六十音”之法建构的曾国宫廷礼乐六十声用声系统其作为首次被发现的先秦六十声学说的整体表现形态,实证了《礼记》所载先秦礼乐“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还宫”的真实存在。

 

尹蕾、杨康宁  明代礼乐发端——朱元璋吴元年礼乐政举及历史意义

元末以降,朱元璋确立以革除蒙元胡俗、重建华夏礼乐文化的政治目标。吴元年,朱元璋命选乐舞生、定乐舞之制置太常司、教坊司制乐章声谱、正郊庙乐及朝仪用乐,开启了明代的礼乐建设,成为有明一代制礼作乐的起点,是明代音乐史的开端。

 

康慧芳  科教乐教的融合与互动:学堂乐歌新解

学堂乐歌融入近代救亡图存并在宣传“科学救国”思想的过程中发挥了乐教”的特殊功能,体现出其“科教”维度旨在“乐教”的学堂乐歌,作为“科教”的载体和工具将科学理性观念与亡图存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科教”与“乐教的融合互动

 

  聂晓燕  贺绿汀与上海音乐学院的情缘——纪念人民音乐家贺绿汀120周年诞辰

贺绿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潜心办学、教书育人,是为人师楷模。纪念贺绿汀学习贺绿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上海音乐学院弘扬上音优良学统、赓续学人精神的重要举措

 

分析·研究

钱仁平  音乐表演的历史与文化维度及跨学科对话——2023音乐表演研究国际学术论坛跨学科系列讲座综述

2023音乐表演研究国际学术论坛系列活动成功举行来自十余个国家地区的200多名学者从历史、文化、分析与科学实证等不同角度对不同历史与文化语境中的音乐表演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和探讨,展现了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体现出了上海音乐学“加强音乐表演研究,推进中国式音乐艺术专业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发展目标。

 

约翰·林克   颜梦娇  “草图”到“草图”:音乐创作与表演

草图研究在挖掘创作思维、理解作曲家在声音与时间的音乐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也对音乐表演产生直接影响肖邦钢琴音乐中“假设性”风格特性并不具有绝对稳定性探究汇聚不同草图的集注乐谱与手稿,可为音乐表演中以最佳方式表达音乐作品的历史感和风格感提供帮助。

 

    《彩云追月》与“广东音乐”

《彩云追月》虽与“广东音乐”风格相搭且水乳相融,但将二者置于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语境并从曲作者经历、音乐风格、旋律结构去剖析、用音乐文化学视角去探究,就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却无“血缘关系”。人们之所以将《彩月追月》视为“广东音乐”,则与《彩云追月》的产生背景及当时“广东音乐”在上海的生存状态相关。

 

谭缨英   中国钢琴曲中国风格之辨析

中国风格既以那些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音乐语言为表征,又以这种音乐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为精神内涵,故中国风格的实现就旨在用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音乐语言去模拟”“象征”“类比那些与中国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中国风格应诉诸特定的感性音响,让听众获得听觉上的认同,又需要诉诸那些只能依赖于理性感知的观念及其形态。

 

      和声二元论与功能和声学思辨——里曼及其《简明和声学》的历史选择与历史继承

胡戈·里曼的功能和声理论包含多方面的“二元”特性,体现出对音高和声理论传统的学术继承对音高和声理论的哲理思辨;既有作为理论家的缜密思考,有作为音乐教育家的实践考量。历史选择了里曼的功能和声学理论,里曼的功能和声学理论呈现出对历史的继承性。

思维·观念

(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特色栏目)

夏佩婷陶亚兵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音乐家及其音乐实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为抗日战争后期的革命文艺指明了方向而且还此后革命文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当年疏于记录与会音乐家具体名单疑。当年参会音乐家们进行逐个考证对其音乐实践进行具体考察十分必要。

   再现西方歌剧经典的中国方案——“上音版”《茶花女》现场剧评

在第五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中,上海音乐学院与德国基尔歌剧院联合制作的《茶花女》十分引人注目“上音版”《茶花女》为当代歌剧舞台如何呈现西方歌剧经典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构建中国特色歌剧创演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成功的实践案例

 

叶松荣  回望与前行——关于中国特色西方音乐研究及其人才培养的中国式思考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语境下,将中国特色西方音乐研究方向作为艺术学博士培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具有意义的。据此围绕学术自主为着力点、加强学生思维观念引导、增强研究者的主体性”“原创性为目标,进行特色课程设、学位论文选题写作等方面探索与尝试则是促进中国特色西方音乐学科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羡涛  意大利“美声歌唱17世纪至19世纪欧洲审美念的嬗变

意大利“美声歌唱”作为一种歌唱风格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17世纪19世纪,“美声歌唱”的风格变动不居。这种变化具有其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反映出这一时期欧洲审美观念的嬗变,并与文化、审美与哲学有着内在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