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发布者:李诗原发布时间:2023-09-26浏览次数:10

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17

 

赵维平  唐代琵琶谱东流日本的历史演变

中国于8世纪前后出现了多种器乐谱,但唐末之后,除古琴谱外的绝大部分器乐谱均已消失。这些消失的乐谱却被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并在日本得以传承且经历了一个日本化的过程,公元1013世纪日本抄写的唐代琵琶谱的谱字、拍子符号、速度记号、演奏法是为证明。不过公元10世纪以后日本流传的中国唐代乐谱已经日本化,故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唐代音乐。

 

和  从复孤柱与《琵琶诸调子品》看唐代琵琶孤柱的乐学意义

见诸中国五代音乐文献的孤柱,原本是琵琶类乐器上用以升高音律的临时性装置。出现在新疆吐鲁番胜金口7号佛寺及山西稷山青龙寺的图像,其中关于复孤柱的描述说明其具有独立的乐学内涵。通过分析唐传《琵琶诸调子品》可以证实,孤柱与复孤柱的设置都旨在琵琶类乐器宫调转换的方便。此为乐学意义所在。

 

徐海准  朝鲜古乐谱的种类及其特征

朝鲜古乐谱的记谱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国系统的记谱法,如律吕谱、宫商字谱、工尺谱等,主要记录宫廷仪式音乐;另一种是朝鲜系统的记谱法,如五音略谱、合字谱、肉谱以及井间谱等,主要记录文人音乐。朝鲜玄琴古谱即采用这两种记谱法,但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玄琴曲目的演变,其记谱法也不断演变。

 

张晓东  东传日本的横笛谱在平安至镰仓时代的嬗变研究

唐代东传日本的横笛乐谱是中国流传域外古谱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平安时代的《博雅笛谱》和镰仓时代的《龙笛要录》在曲目、音位与演奏符号等方面的变化可反映出横笛谱的嬗变及所受的影响。据此也可反向推断唐代音乐演奏的某些特征,辨识唐代乐谱的基本风貌。

 

应有勤  《敦煌乐谱》间奏剥离后的主旋律——解译敦煌乐谱的最后一把钥匙

《敦煌谱》25首乐曲的前两首《品弄》属热指练习。陈应时填词的《西江月》《伊州》《又慢曲子伊州》剥离了琵琶的伴奏音,显现出了主旋律;陈应时认为,琵琶伴奏音的存在旨在凑足乐句中长音的拍数。《敦煌乐谱》的其他20首曲皆“间奏”,并加以剥离,亦可显现出其主旋律,填词的第312曲《倾杯乐》、第20曲《长沙女引》等曲便是范例。

 

历史·文化

张延莉  长三角区域文化中的曲艺音乐研究

长三角区域文化以江南文化为核心。分析与长三角区域文化相关的“集成”和“非遗”数据,可以鸟瞰该区域曲艺音乐的主要面貌,并发现区域音乐的基因和区域分布特征,发掘内涵更为丰富的区域文化意义。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但同时也要警惕区域内融合过程中地方特性的稀释。

 

红  民族唱法的多层认知与理解——“方琼古诗词歌曲音乐会”的理论启示

“民族唱法”一词,关联着“中国唱法”“中国民族声乐”“中国声乐”“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等诸多概念与称谓,而对它进行界定与解释的表述与判断,大都基于“民族唱法”在近现代和当下的实际状态和现实表现。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民族唱法”到底“怎么唱”“唱什么”,“方琼古诗词歌曲音乐会”似乎给出了答案。

 

瑶  上海音乐学院早期民族声乐教学探微

上海音乐学院早期民族声乐教学在国立音专时代酝酿和萌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启与初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前期成型和发展,并逐渐形成突出江南文化特色、珍视少数民族声乐艺术、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以培养少数民族歌手见长的教学特色。

 

冯喜超  为中国音乐一辩的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从兰茨贝格的《中国音乐之外论》说起

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作为迄今发现的第一部中国音乐史,其写作动机主要来自叶伯和对兰茨贝格《中国音乐之外论》一文的“不满”。为此,该著对兰茨贝格文章中关于中国音乐的描述进行了回应,为中国音乐一辩。

 

分析·研究

彭志敏  视其细,知其大——朱践耳《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分析笔记

朱践耳《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具有标题性流动音型被中断、抒情性线性旋律被散珠、范型化曲式结构被线性处理的写作特点,虽只是局部性个案,但却能给人以“视其细,知其大”的审美体验,故可作为中国当代作曲家交响音乐创作及其个性化特征、时代化特点、中国化特性的一个范例。

 

江轻舟  红旗渠精神的音乐诠释——钢琴协奏曲《红旗渠畔》的创作、版本与演奏

钢琴协奏曲《红旗渠畔》作为“红旗渠精神”的音乐诠释,既具有特定时代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作曲家超越时代的艺术个性。诠释这部钢琴协奏曲需要研读和分析作曲家手稿,并以既有演奏版本为参考,充分理解其艺术构思与思想内涵,把握其音乐叙事与修辞。

 

李鹏程梁梓恒  音网谱系考

在几何形式、音程构建、律制等方面,19世纪音网具有明确的谱系脉络,瑙曼、厄廷根等理论家的音网一脉相承,最终汇聚成里曼音网形式,完成了从“音关系网”向“和弦关系网”的拓展。音网上的和弦拥有比调性和声系统更高的自由度,这有助于认识19世纪至今非功能性的和弦转换现象。

 

王若枫  点描、音群、瞬间作曲法与序列思维的整合方式——施托克豪森《钢琴曲IX》中素材构建观念和数列组织探微

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IX》在表层音响材料素材的构建与运作上汇集了作曲家的多种音乐创作思维和技法;在中层结构上呈现出形态各异且彼此无明显关联的碎片化声音状态;在深层结构上,用拼贴方式连接起来的音响素材仍在作曲家内心听觉指导下得到有组织的呈现。

 

卞兆裕  乐器具体音乐到乐器间离手法——细川俊夫对西方乐器的接受与同化

拉亨曼的乐器具体音乐对新的音响世界进行了更深的探索,并对当代诸如细川俊夫等一些日本作曲家产生了极大影响。细川俊夫借鉴拉亨曼的作曲手法将其演变为乐器间离手法,进而实现了东西方音色的结合并展现出东方特色。

 

魏雨薇  基于“配套思维”的音乐超级序列矩阵技术

巴比特是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创新者,从单一矩阵到多个矩阵,逐渐形成作为矩阵群的超级序列矩阵。尽管其超级序列矩阵技术扩展了十二音体系,但仍保留着从勋伯格配套性序列技术中延伸出来的配套思维

 

姜之国、王中余、彭程  观察与思考——2022首届上海当代音乐叙事

2022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全面展现了中国现代音乐教学、创作、表演与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当代音乐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探索和追求,并以中国与西方的碰撞、当代与未来的交汇为文化语境,生动诠释了音乐节“上海·世界 当代·未来”的文化主题,激发人们对当代音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