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大地之歌——叶小纲音乐创作学术研讨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者:唐天祺发布时间:2025-09-25浏览次数:10

9月24日上午,大地之歌——叶小纲音乐创作学术研讨活动在上音歌剧院管弦乐排演厅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音协、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上音创委会、作曲指挥系承办。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教授,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协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中国音协副主席杨燕迪教授,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徐孟东教授、贾达群教授、徐昌俊教授、蔡乔中教授,《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李诗原教授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音乐学院的作曲家、理论家代表齐聚一堂,对叶小纲教授的音乐创作成就与艺术风格展开深入研讨。研讨活动由上海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教授主持。


廖昌永院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叶小纲是中国第五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当代音乐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创作根植于海派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融汇中西音乐语汇,题材广泛,技艺精湛。从早期的《地平线》《西江月》到近年来的《喜马拉雅之光》《临安七部》等巨作,其作品兼具古典结构的严谨与中国文人音乐的诗意洒脱。



在主旨发言环节,六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叶小纲的音乐创作进行深入解读。杨燕迪教授借用英国诗人奥登评价大诗人的五个标准,论证叶小纲作为“大作曲家”的全面素养,即创作数量庞大、题材手法广泛、风格独特鲜明、技术精湛高超、艺术生命持续成长。李诗原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经历,深情回顾叶小纲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现代音乐探索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对青年作曲家培养所做出的贡献。徐昌俊教授作为作曲同行,高度赞赏叶小纲创作灵感充沛、质量与产量并重,尤其擅长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国际化的音乐表达相结合,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贾达群教授聚焦于叶小纲的音乐本体,从音高组织、节奏、音响、结构四个方面分析其融贯中西、守正创新的技术特征与美学追求。蔡乔中教授重点阐述叶小纲音乐中深沉而系统的“家国情怀”,认为其作品通过对中国山河、历史、文化的音乐绘卷,构建了具有民族根性与世界表达力的声音体系。王中余研究员则以叶小纲《第五交响曲“鲁迅”》为例,提出了超越“借鉴西方”与“转化传统”的评价框架,强调应重视作曲家在技法与风格上的个人独创性。



在自由研讨阶段,发言更为生动亲切。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回顾了叶小纲在教学、推动新音乐创作与国际交流方面的卓越贡献。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主任陈牧声教授分享他记忆中叶小纲关于“作曲家最大的敌人是平庸”的教诲,以及叶小纲对后辈不遗余力的提携,认为其创作初心在于一个“真”字。沈阳音乐学院刘晖教授作为叶小纲的学生,回忆求学时期的趣事,表达对老师独特而不可复制的音乐语言与审美品格的敬佩。



最后,叶小纲教授对主办方及与会专家表示感谢,他深情回顾了上海这座城市及其文化氛围对自己创作的滋养,并分享了其“创作路子要宽”“要关注听众”等艺术理念。他鼓励中国作曲家坚定文化自信,勇于探索,让中国音乐更好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