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教育与行业前沿分享会近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零陵路校区510教室成功举行。音乐戏剧系特邀国际知名音乐剧教育专家——美国迦太基学院(CarthageCollege)院长科琳娜·尼斯(Corinne E. Ness)博士与音乐剧系主任马修·霍格兰(MatthewHougland)教授为本系进行分享。本次活动聚焦于音乐剧声乐教学、角色塑造与舞台实践,两位专家通过理论阐释、现场示范与互动指导,与百余名上音师生共同探索音乐剧表演的本质逻辑与职业发展路径,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启发的国际分享会。
科琳娜·尼斯博士作为当代声乐教育领域的权威学者,以“意图驱动表演”(Intention-Driven Performance)为核心,采取了互动工作坊的形式,用Estill声乐教学法针对学生的声乐学习痛点进行现场演示与指导,解析国际声乐训练体系的核心技巧。同时,她结合了参与编撰的中国音乐剧教材案例以及在美国、中国等多地的教学实践经验,强调“歌唱的本质是叙事”,通过百老汇、国际影视制作及邮轮演出等学生职业案例,探讨从课堂到舞台的竞争力塑造路径。
马修·霍格兰教授则以导演视角切入,结合外百老汇剧目与邮轮音乐剧的创作经验,强调“戏剧的真实性诞生于细节”,并通过经典剧目片段现场指导,展现理论与舞台表现的转化之道,探讨了音乐剧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跨界融合机遇。
上海音乐学院的五位同学也进行了现场的交流展示。科琳娜·尼斯博士和马修·霍格兰教授通过Estill声乐教学法现场指导本科生井彦乔演绎《In Every Age》,引导学生从“问题-目标-危机点”三维度重构表演逻辑。
马修·霍格兰教授则以导演视角切入,通过经典剧目《Titanic》选段《I Give You My Hand》的现场排练,诠释“戏剧性真实(Dramatic Truth)”的塑造原则。
面对本科生胡卜滋与研究生孙邵的深情对唱,他提出“肢体与情感,都需根植于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存诉求。”
本科生戴家晟与本科生陈万鑫分别演绎《Autumn/Finale》《Barrett’s Song》时,霍格兰教授以“What If”情境假设法引导演员突破程式化表达,实现“从文本再现到心理在场”的升华。
互动环节中,两位专家以“音乐剧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和“中国音乐剧演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为主题,与师生展开了深度对话。
本次分享会以“国际经验本土化”为脉络,既呈现了迦太基学院在音乐剧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为上音师生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