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号召同学们向上音优秀的前辈学习,从前辈身上汲取到对专业的执着和热爱之情,树立起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4月8日,在上音书院平台下,上海音乐学院关工委、离退休工作处联合党委学(研)工部,邀请到我院著名二胡教育家、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关工委离退休教师宣讲团成员、原民族音乐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王永德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共48名学生参加。讲座由院关工委委员、团委书记、学工部副部长马杰主持。
王教授细数了自己从上海“乡下”到上音求学、再到从教六十载的人生历程。机缘巧合之下,自己的音乐天赋被小学音乐老师发现,8岁时进入上音,开始了钢琴专业的学习。当时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老师和同学们白天要完成学业,晚上要集体垒土盖宿舍、教室和琴房,每学期还需要下乡下厂里参加两个星期的劳动。王教授回味道:“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了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也让自己在专业学习上更加坚强,无论严寒酷暑,每天都要保证至少练琴3个小时。”
1960年,学校为了发展民族音乐、补充民族音乐艺术人才,学生们需要选择民族乐器作为自己的专业,王教授便从钢琴转学了二胡。他说,当时已经初三的自己,没有二胡基础,在专业学习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之当时的二胡教育不够系统,教材稀缺,全靠老师们边教边编写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因材施教。在他的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也陆续跟着多位民间二胡艺术家学习,正是这一段经历,让他看到了二胡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民乐系老师们身体力行地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5年的学习,自己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并留校任教。
王教授说:“自身灵魂的培育、精神的铸造,都和党和国家的培养、上音的教育密不可分,附中和上音的校训,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始终历久弥新。”作为民乐系的一员,他受到前辈们的耳濡目染,将发展民乐系为己任,不仅做到了育人、育才、育栋梁,还为系里教材、教学资料的丰富,教学体系科学性、规范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从教六十载,他先后出版了20多本民乐教材,坚持专业教学的同时,也多次前往国内外多个地区、学校进行讲学并演出,身体力行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优秀民族音乐。
最后,王教授寄语:同学们身处在一个非常幸福的时代,要珍惜韶华,勤勉努力、发奋练琴,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做到中西融会贯通,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始终不忘民族之本,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自身专业为武器,勇担时代使命,勇攀艺术高峰,开辟出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