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韦斋1874.4.28-1941.12.26)
易韦斋(易大厂),广东鹤山人,其才情不羁,潇洒率真,品性清高,学问广博而精深,是当时文艺界名副其实的大才子。易先生是词作家、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国文、诗词教授。他早年肄业于广东广雅书院并赴日本研究教育,国立音乐院创建之初的1927年,他便被萧友梅聘为中外教员中唯一的副教授。二人曾合作出版过《今乐初集》《新歌初集》等歌集。易韦斋先生在当时文坛享有很高声誉 , 在诗词格律、金石书画、词曲篆刻等方面皆有很深诣。他还与萧友梅、黄自发起成立音乐艺文社并任《音乐杂志》的主编,萧友梅的许多歌曲都是由易韦斋作词的,如《国立音乐院院歌》《问》等1。
填词著书,积极创建我国现代音乐
易韦斋博学多才,除了诗词书画篆刻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之外,在音韵词曲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1927年11月,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成立于上海,教务主任萧友梅博土聘请当年在北京合作乐歌的“大庵居士”易韦斋先生担任文学和诗歌教师2,和萧友梅先生为当时国立音乐院的第一批教授。其间,易韦斋还担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教务长3及当时全国著名的《音乐杂志》主编4、民智书局编辑,著有《易韦斋词稿》《和玉田词》《双清池馆词集》《韦斋曲谱》《金石学》等5。
他早年与萧友梅一同留学日本,并同在孙中山手下任秘书,其间二人合作创作了新体歌词、曲,并出版书籍《韦斋曲谱》《声韵新解》《梅花新声》等。《今乐初集》是易韦斋和萧友梅二人于1922年完成的,1923年又共同完成《新乐初集》,1924年合作出版《新学生唱歌教科书》。二人所著《新学生唱歌教科书》是我国各级学校最早的音乐教科书。在短短的时间内,两人创作出版歌曲数量之多实为罕见,更重要的是,易韦斋与萧友梅以旧式音乐谱曲填词的方式,将西洋乐曲引入中国。显然,词曲作者都是为响应“王戌学制”号召,是从“学堂乐歌”到学校歌曲在教材极其匮乏之时,为应急而作。其用心既苦,其精神实应为后人所敬佩6。《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两本歌集迈出了创建本国音乐教材的重要一步,在当时的中国音乐界、教育界反响热烈,甚至被评论为“空前未有的骇人的胜举,霹雳一声,实在给中国的乐坛开一个新纪元”7。
图1 《今乐初集》封面
《今乐初集》是民国时期的一部为中等以上学校编写的歌唱教本,也是我国历史上作曲家出版的第一本带钢琴伴奏的五线谱创作歌曲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22年10月。歌曲集中的曲目都由易韦斋作词,萧友梅谱曲。他们是中国音乐创作早期的一对合作者,通过写作一些适于各个等级学生歌唱的歌曲,并集合成集出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些音乐教材当中,《今乐初集》是他们合作出版的第一部歌唱教本。因为在此之前,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当中所用的歌曲大多是选用原有曲调并填词的学堂乐歌,所以这部原创歌曲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在国内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选用创作歌曲先河8。
图2 国立音乐院开院合照(第二排左2为易韦斋 第一排左2为萧友梅)
易先生填词、作曲时皆非常重视声韵的运用。钱仁康曾评价他:“易先生在生活上落拓不羁,填起词来却严守格律,不但抱泥于四声清浊,连虚字、实字和句法结构都一笔不苟,不肯变通,自称是‘百涩词心不要通’。”易先生个人也极力倡导声韵的作用,曾专著《“声”“韵”是歌之美》一文阐述9。其在“国立音专”任教期间,曾协同人一起组织“音乐文艺社”,通过“一面发挥乐理,一面自由作长短句,由音乐专家为作谱“的方式,“别谋创制”,改善“词乐失传”的局面。于易先生乐歌创作而言,“一面自由作长短句,由音乐专家为作谱”,主要表现为他与搭档萧友梅的合作——萧友梅作曲而易韦斋作词。1984年6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萧友梅作品选》中,共41首作品,包括39首歌曲作品,一首钢琴作品《哀悼进行曲》与一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弦乐四重奏--献给多拉·莫兰多尔芙女士》。39首歌曲作品中,前33首皆为易韦斋词10。易韦斋虽是传统文人,但思想并不保守,除传统的萧笛外,更提倡用西方的钢琴、大提琴等乐器来伴奏唱词,以更好地表达音乐美。可以说易韦斋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创立和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易韦斋、萧友梅实为中国新音乐的先行者、缔结者。
图3 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的《问》曲谱
著名的艺术歌曲《问》,是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创作于1921年左右。全词分为两段,采用了屈原《天问》的风格,每段都以“你知道你是谁”的发问开头,继而发问:“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凉的泪?”“你知道尘世的波澜有几种温良的泪?”自问自答,借鉴陆游《钗头凤》的手法,采用痛彻心扉的单字——“垂!垂!垂!垂!”作结,泪滴悲痛,直抒胸臆11。当时的中国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可谓内忧外患。艺术歌曲《问》以问句的形式开始,展开了对人生和生活的哲理探索,反映了当时民族的痛苦和彷徨,既是一种对时局的感叹和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堪忧,也是对广大有志人群特别是有志青年觉醒意志的唤醒。既有着对“人生如蕊”“珍惜韶华”的勉励,也充满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12。是从挣脱思想解放的禁锢当中走向担当责任意识、寻求救国真理、思考拯救中华之道的转变。是一首篇幅短而情境长,表相浅而寓意深的一首经典时代之作。也是一首当之无愧的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作13。
图4 易韦斋(右)与萧友梅(中)黄自(左)
萧友梅的歌曲,除了少量作品是胡适、章太炎、赵国钧、范静生等人作词,大部分都是易韦斋作词的。其1922年出版的《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都是“先写歌词,然后依照歌词的内容配上适当的曲调和钢琴伴奏,一洗过去依调填词的旧习。”他们二人的性格和审美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频频合作14,两位先生,是中国新音乐的先行者15。廖辅叔在论文《回忆萧友梅先生》中说:“1922年他的《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先后出版,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新耳目的盛事。虽然这些歌曲,特别是由于那陈旧以致俗滥的歌词,加以在作曲技术也无不可议之处,今天大都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一看,想想新文学运动初期,胡适的《尝试集》也曾经算是呱呱叫的新诗,两相比较,似平也不必求全责备了吧。”廖辅叔先生的话说得好,虽然易韦斋的词有点深奧,但是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和萧友梅的合作打破了我国学堂乐歌照谱填词的历史,开了完全独立作词作曲的先河16。
创作校歌,典乐复职弘国光
国立音乐院是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与萧友梅民国时期的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共同于1927年11月创办的我国第一所音乐高等学校。易韦斋是该校的第一批受聘的两名教授之一。国立音乐学院创立不久,易韦斋作为该校的国文诗歌教授创作了该校校歌的歌词,萧友梅先生谱曲,两大教授携手,歌曲内容上表现了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技法上展示了当时音乐、文学创作的顶级水准。从歌词上看,古朴,工整押韵,巧妙地将四言、五言、
七言相结合,看似古风盈盈,具有儒家风范,却又带有强烈的新时代印记,激励莘莘学子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努力拼搏17。
图5 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的《国立音乐院院歌》曲谱
歌词分为两段,第一段:“神州大地蟠东方,沈沈数千载,典乐复职宏国光!学府植立坚中央,与民游艺声堂堂。朝阳,威风一噦鸣高岗。析理,善术,审音,辨物;大同之响,盈耳兮洋洋!”喻指我们的国家像一条沉睡的巨龙,盘踞在东方,沉沉数干载。国立音乐院的成立肩负着强烈的历史使命要复兴典乐,上至国家中央,下至百姓民众,以弘扬中华民族的国光。歌词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学院风骨浓郁、专业特点突出。“析理、善术、审音、辨物”表达出教授们努力将西方音乐技法引入中国,以求改变中国落后闭塞的音乐教育现状。第二段:“来兮!有志毋相忘!大道康庄,美兮!美兮!示以周行鸣声和兮乐未央!一弦一管,化尽字宙之欃枪!一唱一和,平尽世俗之披猖!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天下公之!永与天地寿无疆!”体现了现代音乐教育的神圣职责以及美好愿景,唤起学生、民众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民族觉醒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推崇,注重音乐教育对人的教化作用。
多年来,每当上海音乐学院(原国立音乐院)的校庆或学生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时,师生们便引亢高歌,唱起了这首由易韦斋先生作词的校歌18。
图6 上海音乐学院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合唱《国立音乐院院歌》
1927年,国民政府重新遴选确立国立大学,同济大学成为首批国立大学之一。为了团结广大师生、继承和发扬同舟共济、振兴中华的精神,学校创作了《国立同济大学校歌》。校歌由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面对当时中国贫穷落后、深受列强侵略压迫的现状,针对学校当时设有医工科的实况,易韦斋创作歌词时将歌词分成学工、学医两段。第一段崇尚学工,振兴工艺;第二段崇尚学医,健康身体。1937年,同济理学院成立后,同济大学又请来易韦斋指导,“量体裁衣”,增加了第三段歌词,崇尚科学,格物穷理,《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就此定型。这就是1937年版《国立同济大学校歌》19。
图7 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歌》曲谱
歌词第一段是崇尚学工,振兴工艺。“好一片中华大地,不振兴工艺,真可惜,真可惜!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负了好教育。勤劳、诚毅,提携我中华国民,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振兴工艺!”第二段崇尚学医,健康身体。“好一片中国大地,不健康身体,真可惜,真可惜!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饮食,不学医负了好教育。慈受仁义,扶持我中华国民,同舟共济,同舟共济,健康身体!”第三段崇尚科学,格物穷理,“好一片中华大地,不格物穷理,真可惜,真可惜,同有头脑,同有智慧,同有星辰空气,不学理负了好教育。明澈清晰,训练我中华国民,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格物穷理!”
从歌词内容看,早期中国大学校歌既“写实”又“载道”,以期达到“化人”目的,无一不体现着早期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觉。与同时期诸多知名大学校歌风格接近,1928年版《国立同济大学校歌》歌词朴实无华,直抒胸臆。“提携、扶持”中华国民,同舟共济、振兴工艺、健康身体,体现了同济的办学初衷,反映了掌校者的办学理念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济大学原党委书记周祖翼曾指出,同济老校歌歌词的内容朴实无华,既反映了老一代同济人“医以济人,工以济世,格物穷理”的抱负,也很好地反映了同济的学科演变历程20。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反映了当年广大同济师生“读书救国”“工业救国”“医学救国”“科学救国”的理念和情怀。老校友们每当唱起这首校歌,眼前就会呈现出当年峥嵘岁月和校园生活的情景21。
图8 易韦斋先生
易韦斋先生对于如何写作歌词的观点显示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许与肯定,侧面反映出他内心的文化情怀。他重视中国汉字的系统,强调音韵与乐音的协洽,以“声”为重22。他曾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教务长,国文教授,他与萧友梅合作的《今乐初集》开创了当时在国内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选用创作歌曲先河,气创作的大量歌词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着博大的家国与社会担当。其作词的《国立音乐院院歌》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上音人砥砺前行。
易先生去世后三年,同为上音国文教师的龙榆生先生写《乐坛怀旧录》,还引了一首怀念他的诗:“叠叠遗篇墨渖新,天将闲泪付羁人。诗简不到泉台路,灯影迷离一怆神23。”时值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上海音乐学院整理和回顾他与上音的情缘,以此来纪念先生对上音及我国现代音乐所作的贡献。
2钱仁康:《龙榆生先生的音乐因缘》,载《文教资料》,1995年第5期。
3苗菁:《早期艺术歌曲歌词:向传统复归的现代歌词——现代歌词形态浅析之四》,载《词刊》,2006年第5期。
4“鹤山有个易韦斋”专辑(二),出自鹤山文联微信公众号,2022年4月1日。
5《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百年》,出自聞道書生微信公众号,2022年12月12日。
6孟文涛:《中国近现代歌曲创作史中一个特殊仅见事例——试议萧友梅与易韦斋合写歌曲中的词曲结合问题》,载《黄钟》,2005年第2期。
7余子龙:《披荆只手 人间无愧——中山市博物馆藏萧友梅与现代音乐教育文物赏析》,出自文物天地月刊微信公众号。
8曹粹:《谈萧友梅〈今乐初集〉中四首歌曲的演唱》,载《音乐生活》,2018年第3期。
9邱爱金、崔磊:《“辞藻”“意义”兼而有之——从两首〈浪淘沙〉的词曲关系探究易韦斋的歌曲创作观》,载《音乐探索》,2022年第4期。
10邱爱金、崔磊:《“辞藻”“意义”兼而有之——从两首《浪淘沙》的词曲关系探究易韦斋的歌曲创作观》,载《音乐探索》,2022年第4期。
11《听见传统·畅游国潮 〈孔学堂国潮音乐实践〉——〈问〉》,出自孔学堂微信公众号,2022年6月9日。
12《艺术歌曲赏析: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问〉》,出自金行Z1921微信推文,2023年8月5日。
13《艺术歌曲赏析: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问〉》,出自金行Z1921微信推文,2023年8月5日。
14龙顺宜:《从〈问〉而想起的——回忆易韦斋先生》,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3期。
15 龙顺宜:《从〈问〉而想起的——回忆易韦斋先生》,载《音乐艺术》,1983年第3期。
16程秀芳、邹新华:《〈南飞之雁语〉为何没有广泛流传》,载《大众文艺》,2013年第1期。
17张莹:《萧友梅与国立音乐院院歌》,载《艺术科技》,2018年第6期。
18“鹤山有个易韦斋”专辑(二),出自鹤山文联微信公众号,2022年4月1日。
19“鹤山有个易韦斋”专辑(二),出自鹤山文联微信公众号,2022年4月1日。
20《话说杨浦丨从〈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到〈同济之歌〉:同济校歌的历史》,出自上海杨浦微信推文, 2023年3月11 日。
21《话说杨浦丨从〈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到〈同济之歌〉:同济校歌的历史》,出自上海杨浦微信推文, 2023年3月11 日。
22邱爱金、崔磊:《“辞藻”“意义”兼而有之——从两首《浪淘沙》的词曲关系探究易韦斋的歌曲创作观》,载《音乐探索》,2022年第4期。
23钱仁康:《龙榆生先生的音乐因缘》,载《文教资料》,199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