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信息速递

2024年第十届上海音乐学院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

发布者:唐天祺发布时间:2024-04-14浏览次数:32

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第十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于47日至414日相继展开,此次活动内容包括“长江三角洲曲艺文化”讲座、“对话—国乐琴童”音乐会以及三场“丝路畅想——博物馆沉浸式音乐会”。

202441115:30,由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主办的讲座“长江三角洲曲艺文化”在上音歌剧院管弦排练厅举行。作为“第十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本场讲座博物馆联合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学报编辑部主任、浙江音乐学院“长三角音乐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音乐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团队”骨干成员张延莉老师主讲,由上海音乐学院直属单位党总支部书记张一主持。张延莉老师通过深入解析曲艺的艺术文化,并结合上海市评弹团国家一级演员陆锦花以及南京白局“福享松年”艺术团的现场表演,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长江三角洲曲艺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大家对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欣赏。



在讲座正式开讲之前,张延莉老师对南京白局“福享松年”艺术团的几位非遗传承艺术家进行了采访,了解了南京白局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和当代传承情况。


 张延莉老师首先对长三角地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项数进行统计,经过整理合并余下35项,参照“集成”中不同卷对曲艺的划分,将这35项进一步划分为10个类别。同时,张老师还对全国范围内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类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曲种占比高达21%





在第二部分中,张老师深入剖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曲艺音乐的区域性特征,分别从区域基因和曲种分布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评弹为例,探讨了曲艺发展的地方性和超地方性。其中,《声声慢》的破圈,打破了曲艺和流行音乐的界限,改变了地方曲种的生存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曲艺音乐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中呈现出多种样态,传统曲艺的本真性传承和贴近受众的活态传承,为研究者提出了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本次讲座特邀评弹演员陆锦花和南京白局“福享松年”艺术团,共同为观众展现长江三角洲曲艺音乐的独特魅力。南京白局作为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南京白局“福享松年”艺术团为观众现场演绎了《王老头配茶壶盖儿》《十二月花》《莫愁四弄选段:楼外楼》。



 由上海评弹团国家一级演员陆锦花老师带来三首不同风格的评弹作品:《声声慢》《枫桥夜泊》《情探》。陆锦花表示,期望通过此次演出让更多人对评弹产生兴趣,深入了解评弹。




在本次“上音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中,我们延续了2021年“对话”音乐会的形式,邀请了一批热衷于学习国乐的校外琴童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大学部的学生们同台演出。此外,为了更深入地推动“大中小一贯制”拔尖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本次音乐会特别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学生们参与演出。他们与其他演奏者共同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音乐盛宴。



开放周系列活动策划人梁媛老师表示,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作为市区级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基地,博物馆长期开设校外课堂、设置丰富多彩,适合不同学生年龄段的艺术课程。



本次“对话”系列音乐沙龙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校内外音乐学子有机会相互倾听、交流与学习。通过现场的互动问答环节,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乐器的演奏技艺,探索国乐学习道路上的前行方式。同时,此次音乐沙龙也为演奏员提供了宝贵的舞台机会,帮助他们学会克服舞台紧张,提升表演自信。

  


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民乐团(民乐重奏)


上海音乐学院“承风”琵琶乐团(琵琶重奏)


梁媛老师在活动现场向大家展示了琵琶、古筝、中阮、古琴等中国民族乐器的形制和演奏方式。她还将中西乐器形制进行比较,如竖琴与中国的箜篌、手风琴和中国的笙等。为了让现场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乐器特性,此次活动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的学生在舞台背景处进行现场演奏,引导观众通过听声辨识乐器的种类。在梁媛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中,观众们积极参与互动,沉浸式感受国乐的魅力。


      林映彤(古筝)


李元隆(中阮)


蒋雨菲(古琴)


顾静妍 王赞媛(琵琶二重奏)


此次音乐会表演曲目风格多样,丰富的乐器种类和多样的演奏形式,实现中西音乐的和谐交融与碰撞。现场演奏了《茶马》《秋归》《草原英雄小姐妹》《火把节之夜》《捣衣》《送我一支玫瑰花》《Nocturne》《挂红灯》《走进快活岭》《鱼跃龙门》等曲目,在上音附中“百合沁香”组合用二胡演奏的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春天》后,音乐会圆满落幕。通过“行走的艺术课堂”,除了为民乐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表演平台,也让更多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了解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


黄文歆(竖琴)


黄合洁(手风琴)


范育粼 (笙)


陈希灿(竹笛)


许恺伦(打击乐)


上音附中“百合沁香”组合(二胡重奏)




2024414日,“丝路畅响——博物馆沉浸式音乐会”在美育楼一楼展厅上演。音乐会以丝绸之路乐器文化为背景,依托正在进行的“丝路随响”展览,打造了一场以博物馆乐器展厅为“舞台”的沉浸式音乐会。音乐会由邢媛老师导聆,无锡民族乐团的五位演奏家联袂上演。



音乐会以展线为序,分为序曲、鼓振丝路、管通东西、弦声共鸣和尾声五个部分。器乐合奏《丝绸之路》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伴随着不同乐器的旋律和音色,邢媛老师将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之于乐器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及此次展览策划的目的向观众娓娓道来。



序曲声落,展厅大门缓缓开启,观众随着邢老师的步伐进入“鼓乐”区域,观众了解了鼓在古代民间及军事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与人民的信仰、仪式乃至与“中国”二字的关联。张童欣、王艺桑二人用埃及鼓和纳格拉鼓为大家带来打击乐对奏《中··秀》。“让藏品发声”是此次音乐会的亮点。此曲用的纳格拉鼓即东方乐器博物馆的藏品,也是此次展览的展品之一,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刀郎木卡姆使用的乐器。



在第二板块“管乐”部分,首先,由上海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系的研究生潘天行用东方乐器博物馆中的馆藏乐器——贾湖骨笛(复制)为观众演奏了一首《茉莉花》。贾湖骨笛的文化是目前中国考古历史最久的管乐器,用鸟骨制成。骨笛空灵的音响,仿佛带听众穿越8000多年的时光,感受到远古先民的音乐生活。



尤星韵老师演奏了笛子独奏《姑苏行》,并讲解了笛子的种类,并通过与新笛在形制、音色的对比展示了各类笛子的独特魅力。除了笛子之外,还有丝路沿线许多管乐器也存在着不同的类别和联系,无锡民族乐团的徐金龙通过演奏唢呐和管子两个乐器,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同为“簧片”乐器的二者在音色上的差异。

第三板块“弦乐”部分,邢媛老师首先介绍了琵琶的来源和种类,并以仿正仓院五弦琵琶为例,解释了五弦琵琶捍拨上奏琵琶胡人形象的历史意涵,及琵琶类乐器与丝绸之路的关联。接着由无锡民族乐团的徐婉欣用现代琵琶带来一首极具异域风情的《龟兹之弦》。

与弹拨弦乐器相对的另一类重要的弦乐器即拉弦乐器,以二胡为代表。二胡虽然是在乐器历史上出现很晚的乐器,但是在丝路沿线的洞窟壁画中也有发现,并对当今的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无锡民族乐团的刘怡为观众带来一曲《赛乃姆随想》。



音乐会尾声,合奏曲《送我一只玫瑰花》将音乐会的情绪推向高潮,各民族乐器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沉浸在丝路音乐的魅力中。



 整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展示。观众们通过此次活动,身临其境的感受了丝路乐器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乐器承载着生活在这条文化长廊上不同民族的音乐,它们就像一条文化小舟,在一代代的漂泊中用音乐讲述并传承各自的文化记忆。音乐会通过对丝绸之路上乐器、历史、文化的展示,在丝绸之路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乐器学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丝绸之路研究的内涵,践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用音乐携手构建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音乐会的圆满落幕,为期数日的第十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作为中国艺术院校中的首个乐器博物馆,不仅成功搭建了“打破校园围墙”的文化交流平台,也体现了要将其建成国内一流,集文化、学术与欣赏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的期望。此次音乐开放周博物馆系列活动,不仅为观众们带来了精彩的视听盛宴,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撰 稿:何洁茹

编 辑:褚婉吟

审 稿:张延莉 梁 媛 邢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