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的忧伤与怀旧|普朗克艺术歌曲及声乐套曲——陈其莲教授独唱音乐会

发布者:陈晓翌发布时间:2023-04-14浏览次数:11


普朗克艺术歌曲及声乐套曲——陈其莲教授独唱音乐会



弗兰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年1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埃菲尔塔附近的公寓里,1963年1月30日在他法国南部努瓦泽(Noizay)别墅里去世,终年64岁。

他是法国作曲家在1920年代初建立的六人团的其中一位。六人团的主要作曲风格大多倾向于“新古典主义”,创作旋律、结构明晰的音乐作品,与“印象派”和瓦格纳的音乐大不相同,但是建立不久后就分道扬镳了。

普朗克在法国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去世已经半个世纪了,在他去世后,人们无法确定他的作品是否会持续下去。在一个新的科学时代,音乐文化正在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发生变化,都面临着不确定的前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音乐并没有被削弱,事实是,许多歌唱家、钢琴家、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仍然认同他、缅怀他、纪念他,他与布里顿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声乐、合唱、歌剧大师,“自舒伯特、舒曼之后,没有人写过像他这样的声乐作品”。

普朗克音乐作品的主基调就是歌颂法国民族文化,他满足于“国家民族”这一观念,不喜欢用国际的术语来衡量他的成功和地位。“巴黎人的感觉最重要”,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法国歌曲。

他私下在谈及自己的“旋律”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时说过:“在歌曲领域,我不怕任何人,我要成为最好的‘La Primary’”。“我请求你们不要分析我的歌曲或者定义它们,爱它们!!”

普朗克声乐作品有着两种情感风格,忧伤(Melancholy)和怀旧(Nostalgia)。怀旧对于普朗克而言是一种安全感,而忧伤则是他所认为的人生感受。

普朗克把这些称之为“French Temperament”——法国情调。在演唱他的大部分声乐作品时,人们常常感知不到旋律线条的走向。当你认为音乐在刚开始的几小节就稳定下来时,几秒后它却又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中了,很少人知道普朗克的音乐走向,但是他绝对有能力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对于真正懂得普朗克音乐的人而言,说他的音乐有“深度”不如说他是以怀旧和忧伤去逃避他面对的现实。

比利时籍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

陈其莲出生于大连,在沈阳音乐学院本科班就读时,就在全国第一次高等院校学生声乐比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班,师从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巴斯旦教授。她仅用二年的时间并经院长破格同意,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歌剧硕士学位及室内乐硕士学位。之后,成为巴斯旦教授的助教,连续在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任教七年,直至巴斯旦教授不幸逝世。 

1986 年陈其莲考入比利时皇家歌剧院,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期间参加了多项重大国际声乐比赛,其中包括:维也纳柏里威得国际歌剧声乐比赛、荷兰塞尔享托博斯歌剧及室内乐声乐比赛、美国费城帕瓦洛蒂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届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国际声乐比赛、意大利西西里岛卡里拉斯声乐比赛等,从此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她演唱的《蝴蝶夫人》和《图兰朵》遍及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及美国的大部分城市,使她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极大提升。大量的独唱音乐会、清唱剧音乐会及音乐节,使她的艺术造诣日臻深厚,她的演唱被权威性的评论称之为“最理想的蝴蝶夫人”及“最完美的唱法”。

她录制的《普契尼名著咏叹调》《中国歌曲选》《理查·施特劳斯著名的管弦乐艺术歌曲》《来自中国的世界遗产歌曲集》等唱片行销于欧美和港台地区。

2000年起,她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及音乐剧系,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遍及国内及国外的学院、歌剧院,并多次获得国际声乐比赛的名次,得到专业界的承认和器重。

陈其莲在繁忙的教学同时,活跃于国际国内的独唱音乐会及国际音乐节演出舞台,并担任欧洲多国的国际声乐比赛评委,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香港演艺学院副教授,2010年美国洛杉矶国际李斯特钢琴大赛得主,近年来除钢琴演奏之外,还以指挥家、作曲家、管风琴家、大键琴家、声乐指导、选角导演、教育家、作家等身份活跃于亚美欧乐坛。出于对巴洛克音乐的喜爱,他对于古风音乐有其独特诠释及见解;同时也积极与当代作曲家及艺术家合作,并寻求创新及多元的表演。被誉为“亚洲首屈一指的钢琴家、音乐家”,著名声乐艺术指导,近年来常与多位国际级音乐家合作,如阿依达·嘉丽弗莉娜 (Aida Garifullina)、王凯蔚、黄英、陈其莲、伊万·卢瑟福(Ivan Rutherford),及多位来自大都会歌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歌剧院、香港歌剧院、纽约爱乐乐团等的著名艺术家。他精通德、英、法、意、俄、中等语言的音乐及风格,对中国民歌、艺术歌曲及现代中文歌剧也有精辟的分析及鉴赏。在多所中国及美国高校的大师班演讲及表演,曾担任芮妮・芙莱明 (Renée Fleming)、莫华伦、沈洋、王云鹏等大师班指定钢琴合作家。近年来曾于四川音乐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明尼苏达州康科迪亚学院、宾州西彻斯特大学客座讲学、演出,并多次担任各项赛事的评委。

徐惟恩在音乐领域的成就及贡献倍受肯定,2017年被推选为“皇家音乐院副院士”(ARAM),2020年授予“音乐家与声乐家协会院士”(FGMS)、“皇家文艺学会院士”(FRSA)、 “澳大利亚音乐学与作曲学会‘作曲与表演’双院士” (F. Comp.ASMC/F. Perf. ASMC)、“西西利亚音乐学院‘作曲与表演’荣誉院士”(F.Dip.SCSM (Hons))、“欧美大学教授级院士”(FEAU)、法国“世界艺术学院官佐级院士”(Officier Académicien)及塞维利亚“圣伊西多尔骑士勋章”(KStI)等勋衔。


邹彦教授——主讲人

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分析教研室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民主促进会上海音乐学院支部副主委。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导师为侯康为教授。2000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跟随钱亦平教授学习,2003年和2006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留校任教。2007-2008年作为第八批中央组织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担任挂职副院长。2013-2014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剑桥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导师为约翰·林克(John Rink)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分析、音乐表演艺术理论。

出版著作有:《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阿班·贝尔格音乐作品中的回文结构》《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音乐作品分析》(与钱亦平教授合著)等。在《新华文摘》《音乐艺术》《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人民音乐》《黄钟》《交响》等刊物发文一百余篇;出版多部/篇译著/译文。多次赴英、美、俄罗斯、挪威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做学术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