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知与行的合一

发布者:张卓发布时间:2022-10-28浏览次数:139

近日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徐宇宏,跟随上音管弦系师生同赴宁夏,参与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从东部沿海走进西部塞上,走进贺兰山下,走进闽宁特色小镇,跨越山海,却是情牵万里。在此次宁夏行走中引发深刻的思考,深切领会到“理论与实践辩证,知与行合一”的意蕴。


走进闽宁特色小镇,参观了闽宁镇镇史馆(又称为闽宁镇扶贫协作展示馆),给同学们上了一堂主题为《山海情,民族情,领袖情——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政课,我们从宁夏自治区闽宁镇的建设成就中看到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成果,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生动的实践范例。新发展理念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闽宁模式”是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成果,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擘画下实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果。

1996年,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央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决定全面开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习近平率团来到宁夏,进行对口扶贫考察,策划“移民吊庄”工程,建设作为扶贫协作示范窗口的闽宁村。19977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如今,闽宁村已成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500元增至1.6万元,这个当初“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已经变成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在习近平当年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方针指引下,闽宁两省区持续探索完善工作思路、机制,从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闽宁两地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闽宁协作的现在和未来在于优势互补,东西协作的发展在于共同帮助,互惠互利方能持续发展,“闽宁模式”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闽宁模式带动下,东部先进理念源源不断输入西部,从新兴领域延伸到公共服务,帮扶形式不断丰富,协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平台持续拓展,为东西部协作注入新内涵、新动能,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速,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创造了中国特色反贫困治理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如今,“闽宁模式”已实现全面升级:东部9省市和13个城市结对子西部10个省区,实现对30个民族自治州的帮扶全覆盖。近年来,上海对口帮扶新疆喀什地区、贵州遵义地区、西藏等民族地区,上音在其中承担着“双一流”高校的使命担当,以文化润边开展各类校地合作,助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开展人才培养工程,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发展。此次宁夏之行,正是上音把宁夏作为学校投身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基地,深化上音特色“教创演研一体化”的积极实践,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东西结对帮扶,区域合作,先富带后富,协调发展,共同富裕,这是中国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的中国方案,蕴藏着中国智慧;这是当今世界最为生动的中国故事,青年大学生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书写中国故事,展现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思想,这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今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方案》提出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善用社会大课堂,要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等等。

对高校而言,构建“大思政”格局,就是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整合运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音学校党委和领导高度重视,形成推进思政教育创新的高度自觉,按照党中央“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善用“大思政课”,将“大思政课”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加强了顶层设计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此次宁夏行中,思政教育贯穿排练、演出、参观、学习的全过程,将有形和无形的思政教育相融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全员育人成效切实显著。上音红色基因入脑、入耳、入心。

打造全校思政工作各要素相互协同的“大思政”,思政课与专业课必须统筹融通,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从“两张皮”的各自为战、各管一摊的隔阂打破,淬炼凝聚成一个整体育人的“同心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相互协同联动,专业化、渗透式融入思政教育。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浸润与涵养,思政教育才真正取得实效,培养时代新人。“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对“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在于科学回答了思政育人的内在规律。

在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中,思政课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触及大学生灵魂深处。专业任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课程思政作用。因此必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日常工作、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当中去。一是要把单纯的思政教育课堂拓展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空间。二是要实现授课主体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发力、共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难题的状态。以建设“大思政”格局为契机,推动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上好这堂“大思政课”,让大学生受教育、受洗礼,要在新时代勇于开拓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实现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实现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知与行相合一,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探索。方法形式好也要过程管理好、结果运用好。在此次宁夏行中,结合演出实践,思政理论课与校外实践活动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主阵地与主渠道工作上配合,资源上整合。在宁夏的演出中,多名上音骨干教师担任各声部首席,把教学演研落实到实处。在舞台上、在行进的大巴里浸润式教学。在闽宁镇的参观学习更是将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开在了全国思政教育基地,大家一起学习闽宁红色文化,学习加强区域合作的结对帮扶发展的“闽宁模式”,了解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奋斗史,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提高、一起进步。

把思政课融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是“大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善用“大思政课”就要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思政课是政治性极强的课,上好思政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遵循,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思政课活起来,让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以社会生活为“课堂”,以火热实践为“素材”,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

此次宁夏行以多学科联动、创新“音乐思政”模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秉承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学,大家在行走中用眼睛发现中国成就,用耳朵聆听中国步伐,用身心感受中国精神。亦让大家感受到自己作为新一代上音青年所肩负的责任。
    “
行走的思政课”的实效出于“行走”,行走深识理论,行走抵达头脑,行走丰沛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