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8-24浏览729

伍维曦

伍维曦,男,四川泸县人,1979年12月生于成都。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1998年-2008年先后就学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和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音乐学专业西方音乐史方向(硕博连读研究生,导师为陶辛教授)。2008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后,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至今。2017年9月-2018年8月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学校古乐系进修。研究专长为音乐思想史和欧洲中世纪音乐,同时也从事音乐评论与翻译工作发表和出版著、译约400万字,曾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2014)理论评论奖铜奖。

代表性成果有(至2022年):

论文“让-雅克·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学网》2005-4-12)、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中古典形式与时代精神的矛盾——以舒曼《交响练习曲》为例”(《天籁》2011年第1、2期)、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朱践耳音乐创作的历史语境与现实意义(《音乐创作》,2012年第4期)、 “历史学、艺术学与音乐史学——音乐史研究中的历史学视阈及其与艺术史的关系”(《中国音乐》2012年第1期)、 “《图尔内弥撒》与中世纪晚期多声部弥撒套曲的体裁特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风格叙事与历史语境——作为音乐史事件的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音乐探索》2013年1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金湘的音乐人生”(《音乐创作》2013年3期)、  “古典精神与哥特传奇——瓦格纳早期音乐戏剧观的二元性及其阶级意识与民族意识”(《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2期)、“从古代到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眼中的‘音乐’和‘音乐家’”(《音乐研究》2013年5期)、 “中世纪盛期教会音乐活动中的文人性因素——以阿贝拉德、希尔德加德、沙蒂永的瓦尔特和莱奥南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中世纪‘文人音乐家’的典型:菲利普•德•维特里及其音乐活动”(《音乐探索》2014年2期)、 “菲利普·德·维特里和《新艺术》:评介与节译”(《音乐研究》2014年3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士人’周文中音乐思想中的文化本位意识”(《音乐与表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3期)、 在文人传统与音乐西学的夹缝之间:青主音乐观的思想史意义”(《音乐艺术》2015年4期)、 “西学文脉与‘古典音乐诗学’——查尔斯·罗森《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中译本读后”(《北大艺术评论》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 “卡洛林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文人音乐’的渊源:兼及中世纪音乐史的性质”(《音乐探索》2017年2期)、 “天主教仪式音乐的文本化与知识阶层对音乐活动的掌控:从‘文人音乐’的视角看9-11世纪的西欧音乐理论”(《音乐研究》2017年6期)、 “‘逆向轴心突破’与悖论中的超越——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看欧洲中世纪知识阶层与仪式音乐实践的关系”(《大音》第13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 “被建构与想象的乐派——以19世纪法国政治与音乐为例”(《音乐研究》2020年5期)、 “文本与音乐——从中世纪附加性乐曲与魏晋乐府歌诗谈起”(《艺术学研究》2020年6期)、 “从上海到延安——试论左翼音乐家对无产阶级新音乐观念的建构”(《音乐探索》2021年4期)、“后马肖时代的‘文人音乐’:宫廷文化中的视听艺术与音乐的‘作品化’——以‘香蒂利藏稿’为例”,《黄钟》2022年1期;

专著《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文本与文化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谁的音乐?谁的古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礼乐与国乐——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译著理查德·霍平:《中世纪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巴里·米灵顿:《里查德·瓦格纳——拜罗伊特的巫师》(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