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媒学院成功举办《自媒体时代的“作者电影”的可能性——“作者电影之纪录片”初探》讲座

发布者:邹新娟发布时间:2021-12-03浏览次数:1747

2021年12月1日13时,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在零陵路校区教学楼1008室举办新·视界讲堂第12期——《自媒体时代的“作者电影”的可能性——“作者电影之纪录片”初探》。电影导演、制作人王磊老师作为主讲人,本此讲座由代晓蓉教授主持。

主讲人王磊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在艺术设计、影视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经历,2011年承接苏州运河改造总体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后建成生活艺术法国公园;太湖石系列油画入选油画雕塑院年展《移山》;影像作品《永远地gazhi》入选当代艺术展《咫尺城郭》;2016年开始制作的电影《看见之外》,于2019年进入威尼斯电影节的展映单元。

作为资深电影导演,王磊老师结合电影历史和发展情况首先讲述了独立电影与“作者电影”的概念。独立电影源自美国,是部分电影人为了挣脱资本的束缚和控制,自筹资金,展现截然不同思想的、艺术性更强的电影类型。“作者电影”则是独立电影的子概念,是电影人自由创作的美梦、对自由创作的渴望,以及对市场献媚的不甘。他认为对于电影来说,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本的介入使得电影成为“商品”,而“作者电影”恰是向资本市场说“不”的电影类型。

谈及电影历史时,电影的历史是创作者追求自由、与资本进行博弈的过程。而游离在制片人制度之外的,谋求自由创作的电影人是使得电影依然充满活力的原因。



疫情的来临使独立电影在当今社会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影方式改变了,在沙龙、家庭影院等非电影院的环境观影成为常态。这种观影方式及发行流程的变革使得“作者电影”的概念能够借助科技的臂膀切实地具备实践性。并详细介绍了Red Komodo、Sonyfx3、fx6摄影机等新兴摄影机技术,强调当代青年创作者应运用已有技术的基础,把握成为“作者电影”创作者的可能。


谈到“作者电影”中的纪录片时,王磊老师说汉语中本无“纪录”,而是“记录”,“纪”字融汇了纪元、纪念、本纪等概念,这就注定了纪录片是针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并且具有文献价值。这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积极的、发现的、被心灵激发的过程。并结合个人系列影片作品《看见之外》为例赏析,他认为纪录片的重要功能:与观众分享对世界的观察。纪录片不是一味追求影像上的猎奇,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传达的内容,而非修辞本身。他提出在影像泛滥的当下,一部电影是否值得被看?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公共性,要符合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而非个人的自我关注。

本场讲座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圆满结束,现场气氛热烈。在讲座的最后,代晓蓉教授表示此次讲座给同学们建立了电影的基本概念,对即将面临毕业设计的同学们有莫大的帮助。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认识到作为电影人,所要拍摄和讲述的内容不是特定的事件或人,而是应承载创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审美价值,电影本身一定要带着真实的想法去拍摄,只有蕴含着真实的想法才是最好的电影艺术。讲述关于“我”的故事,承担思想和艺术表达是艺术家必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