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体裁的审美功能(第一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4-23浏览次数:1095

主讲人:林华先生

主持:李小诺研究员

活动简介

2021年3月30日下午13点30分,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的“音乐学术季——春·汇”系列讲座之《体裁的审美功能》第一讲,于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中楼602教室举行,线上同步直播,本次系列讲座的策划和主持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小诺研究员对林华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

音乐形成时期的特征

讲座正式开始。林华先生首先谈到的是音乐形成时期体裁的特征。所谓音乐形成时期,它主要指的是自发的音乐产生,没有作曲家参与的民间音乐和萌芽状态的宗教音乐。这些音乐主要都是附属于现实生活,是由乐音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音乐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附属性。即萌芽状态的音乐是因为现实物质需要而产生的,具有不可能超越物质层面的独立的功能。其内容和形式都有独立性。它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功利性、节奏性和词语性。

第二个特征是即兴性。有两个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特点。其一,音乐是自发产生的,完全是人们诉诸于感性体验。因此,同一首歌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不同歌手的演绎下,会出现不同的唱腔。其二,歌手演唱的自身现象。在唱同一首歌时,歌手的感情突然萌发的状态下,会出现音调移高、加入花腔等即兴性的表现手法。

第三个特征是体现了农牧时代的烙印。它包括集体性和单线性。集体性指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业劳动不得不以集体的方式进行。集体音乐体现的是一般性的规律,不会出现个性化的意图。单线性指在农业劳动方式上虽然是集体的形式,但仍体现了散漫与循环的特点,农业经济的封闭性造成了视野的狭隘以及机械的因果律,使得人们看待事物非常直接,因此也造就了音乐思维的特点。

第四个特征是外在性。体裁的本意是面对这种以乐音方式构成的音响现象,服务于物质文化的音乐进行归类,这个归类是人们认知的第一步。这说明音乐还没有发展成熟,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从内在的规律里做出更多的归纳与表达,这与时代、经济、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体裁不能从外在的角度去看待它,而是应该对音乐的形式美进行一个整体的考察。

体裁内涵的三个层面

我们该如何开展这一考察呢?林华先生认为应从体裁内涵的开展为切入点。主要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词曲格律体裁的形成、复调格律体裁的形成、曲式体裁的形成。

体裁内涵发展的第一步就是从词曲、格律体裁的形成开始的。随着音乐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外形上区分音乐形式,对音乐形式的内部有了进一步的美感要求,体裁感因此应运而生。有两个现象可以体现人们感受到体裁感,分别是经文附加文字引领音乐发生变化,以及词曲格律加强了音乐的体裁感。

这种格律词曲体裁的意义在于1.音乐由从属文学词语,转为词曲旗鼓相当、相辅相成的关系;2.体裁由外在样式表述,转向腔词关系、句法关系的分类;3.音乐思维以感性的、单一意象的、线性表述为特征;4.表现手法以抒情、叙事为主。

格律词曲体裁的审美作用在于:1.摆脱即兴性;2.构建艺术符号的审美机制;3.表现力增强;4.视野开阔;5.体裁情感得到规范化的表达。

第二个步骤是复调格律体裁的形成。它经历了四个阶段:连续写作法、等节奏技法、对位技法和器乐的发展。随后,体裁进入到一个新的模式,即写作技法所丰富的体裁样式。它包含以下三种情形:一、多样的技法形成多样的织体。在18世纪,既有对位技法、和声技法、复调织体、主调织体,声部之间的自由结合,也有格律的写作要求,声乐器乐的声部交织,音乐的形式变得更为丰富。

二、不同的视角形成多样的体裁:1.有一般节拍、速度规定。如小步舞曲;2.有特殊节奏型、调性规定。如阿勒芒德;3.有特定织体形态要求。如吉格;4.一般复调织体,自由程式写作。如随想曲;5.无特定形态要求。如前奏曲。

三、组合体裁:1.并列组合,如舞蹈组曲;2.中心组合,如序曲与赋格;3.叙事组合,如弥撒;4.套叠组合,如歌剧;5.片段融合。

复调格律对体裁发展的意义在于:丰富音乐的样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其中后者尤为重要。此前所述种种复调的体裁基本都是意象思维的发展,通过同质的意象并列、多角度的比喻、排比句的修辞来揭露事物的本质。纯复调的格律欣赏,使得单声格律所擅长的抒情歌曲开始变成论证性,这是音乐表现从抒情走向哲理的论证方式。在音乐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第三个步骤是曲式体裁的形成。西方工业革命发生后,人们的社会和思想方式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音乐也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其原因在于认识论的发展。它包括聚焦思维和辩证思维。聚焦思维使艺术表现的更为真实,也更为集中的展现自己的意图。例如音乐中属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倾向。辩证思维的形成使得艺术家们懂得应该从事物内部的矛盾去揭露事物的本质。此外社会的进步、民主思潮的解放、个性的独立成为人们的人生目标,于是新的织体就产生了。

林华先生认为,这其中最值得讨论的是和声技法对形式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张力的形成。和声通过稳定-不稳定-最不稳定-稳定的逻辑关系,使得音乐中各个音在纵向与横向上被严密的组织起来,产生了张力。2.多维的动力性。此前讲到V-I的解决倾向就是一种动力,但这个动力是多维的,除了I-IV-V之外,在结构上是I-V-IV-I,这既有调式的逻辑,又有音调的逻辑。3.开辟色彩表现手段。林华先生指出音乐中出现“不正常”的和声或音调都是色彩的表现,包括反功能的音乐进行。

那么,曲式对体裁发展有什么意义呢?林华先生认为有三点:1.音乐表现明快。2.多意象关系。3.思辨性。其中思辨是曲式格律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最后,林华先生指出,一个民族要有体验自我和反思自我的能力,要具有理性的表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去很好地研究体裁和它思想的背后,以及我们民族的性格、审美的观念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积极参与互动,林华先生对在场各位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互动环节

Q1: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第四乐章中加入声乐后,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一个大胆的做法?

A:因为在贝多芬之前没有其他人使用过这种手法。所有的作曲家,他所学习的写作方法是一套,但他创作的音乐又是另一套。贝多芬也是如此,他的情感永远想突破当时的约束,他的主题表现的是人类、表现的是欢乐,而人声是所有声音中最美的,因此加入人声的做法非常大胆,但也使得音乐的表现更丰富、亲切、有力与和谐。但加入人声只是贝九价值体现的其中一个方面。


Q2:林老师用最朴素最民间最传统的音乐来引入体裁的审美功能的,我想问的是,林老师是怎么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解这个问题?

A: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在一些书里都有涉及到这个问题,都是有关体裁和格律以及曲式之间的关系,如《音乐家怎么思维的》。后来我发现,体裁规定了它是样式,但同时也可以是曲式。例如巴哈的《b小调弥撒》,你可以说它是赋格,也可以说弥撒是一种体裁,想到这里,我就明白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了。

Q3:您刚才提到体裁是风格的载体,那能不能反过来说,风格也可以是体裁的载体。或者我换一种问法,体裁跟风格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或怎么区分?

A:风格是体裁的载体,这文法不太通。关于体裁跟风格之间的区别,我们下次再讨论。因为风格与体裁单拎出来都有很多的内容,它们二者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Q4:老师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什么关于音乐审美心理学与体裁的书或作品,可以给我们推荐的?

A:我有几本书我觉得写得很好,《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还有比较通俗易懂的《音乐家是怎样思维的》等等。


李小诺研究员在最后总结时指出,林华先生为此次讲座准备半年之久,内容充实、干货满满;再加上颇具幽默的讲授,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期待着下周林老师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