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多名师生参加第13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2-19浏览次数:13027

 

我系多名师生参加第13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年11月23日至24日,第13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福州大学人文学院召开。本届会议由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会、福州大学承办,上海音乐学院协办,在福州大学人文学院分两天,在A、B两个会场同时进行。来自中国、日本的近50位专家学者一齐汇聚于此,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学术盛会。出席会议的上海音乐学院代表有赵维平教授、冯长春教授、邹彦教授、金桥副教授、吴洁老师以及博士研究生江恬恬、硕士研究生张晨婕。

此次研讨会中,共有48篇论文发表,其涉及的学术领域丰富而多元,包括:关于中日两国古代音乐史及古代乐器、乐谱、乐调的研究,关于中日音乐教育的研究,对于中日音乐方法论、作品分析、音乐流派的研究,对于两国音乐近代史的相关研究,等等……在这之中,我院学者几乎在上述各领域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呈现出可观的学术成果。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维平于开幕式上发言

 

关于中日两国古代音乐史及古代乐器、乐谱、乐调方面的论文发表,是本届会议中数量最多、最为丰富的,约占到了全部发表的三分之一,足见两国学者对中日古典、传统音乐本体研究的热爱和重视。其中,我院音乐学系赵维平教授、教师吴洁、硕士研究生张晨婕在这一领域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演。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维平以《我国丝绸之路上古乐谱的产生与消亡原因探究》为题,通过考察古乐谱中最具代表性的《天平琵琶谱》、《敦煌琵琶谱》、《博雅笛谱》、《仁智要录》、《新撰笙笛谱》等,分析、论述了这些器乐谱是如何产生,至唐代以后又怎样从中国本土消失的两个问题,并加以阐述了中国乐谱作为音位谱、指法谱的特征性。

上海音乐学院教师吴洁通过《古代粟特人的乐器传播及其历史变迁——以琉特琴为例》的发表,从粟特人因处于欧亚大陆之地理中枢而具有极强的接纳包容性切入,结合中国南北朝至初唐墓葬中所留下的粟特人音乐活动图像纪录,阐述了粟特人对琉特琴传播的路径及影响。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晨婕,以《以同名曲之旋律重合视角看中日古代琵琶谱中的“拍子”位置》为题,通过比较《五弦谱》、《敦煌琵琶谱》、《三五要录》等琵琶谱中同名乐曲旋律的重合性,验证了作为“乐句”的“拍子”应放在带拍子记号的谱字之前,即“拍子”代表新乐句的开始。

对于中日音乐方法论、作品分析、音乐流派的研究发表,也是会议中的一大亮点。该领域内,我院音乐学系教授邹彦、博士研究生江恬恬进行了内容丰富的汇报。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邹彦以《王建中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为题,通过创作时间及记谱问题、音乐分析及演奏三个部分,对王建中先生的《日本渔民号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演绎,阐述了此稿属誊清稿、完整且只有轻微修改痕迹,认为这份手稿是王建中先生生命的延续。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江恬恬以《中日两国俗筝流派传承模式的比较研究》一文,就“筝”这一乐器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流派形成,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东方社会中文化传承方式及其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
值得欣喜的是,这次会议中关于中日两国近代史方面的研究较往届会议而言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成果。我院音乐学系教授冯长春、副教授金桥在这一方面做了出色的发表。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金桥,以《从<台湾高砂族的音乐>到<战时台湾的声音>——黑泽隆朝1943年音乐田野调查的历史价值及对后世之影响》为题,在梳理总结黑泽隆朝对于“台湾民族音乐调查”之开创性贡献的同时,也以“台湾民歌采集运动”等为例充分肯定了黑泽的学术成果及其深远影响。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冯长春,在《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创作研究》的发表中,选取《巷战歌》、《嘉陵江上》等九首最具代表性的抗日救亡艺术歌曲为例,阐述了抗日救亡时期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并论述了其强大、深刻的社会功能。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维平在闭幕式的致辞中提到:“中日两国文化一衣带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不可分割,因此中日音乐的比较研讨会是非常重要的。从1995年的福州开始,到如今2019年的福州,此会历经了13届、26年的时光,对中日两国音乐研究的推动、进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通过学术交流,提升学术质量,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从中国、日本各地远道而来的学者们,均在这场学术盛宴里,为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使得此次会议圆满结束。

 

                                 

                                                                                                          

13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合影

 

 

                                                                                                                                                                                                                                                   文案:张晨婕

                                                                                                                                                                                                                                                   编辑:张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