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至20日,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萧梅教授、刘桂腾教授、音乐研究所徐欣副教授一行三人受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邀请,参加了第八届国际文化论坛教育分论坛并访问了相关学术单位。
该国际文化论坛是圣彼得堡市乃至俄罗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为期三天,下设若干分论坛,会场从冬宫、圣彼得堡大学一直到俄罗斯民族学博物馆,参会人数多、议题广泛。萧梅教授等一行三人参加的是11月14日下午教育分论坛中的“21世纪的音乐家与音乐教育”议题研讨,萧梅以《研究机构在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和意义》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刘桂腾、徐欣参与会议讨论。在发言中,萧梅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中心、亚欧音乐研究中心和声音生态学研究团队的建设历程与学术活动,包括数据库建设、学术讲座、人才培养项目、田野考察、中英文学术出版物、影音出版物等各个方面,充分阐明了在专业音乐院校中,以学术研究、日常教学、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研究机构对于院校教学和社会化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从11月15日起,萧梅等人陆续访问了圣彼得堡孔子学院、俄罗斯民族学博物馆、民族宗教博物馆、彼得大帝民族学博物馆、俄罗斯文学研究所音响档案馆以及冬宫博物馆东方部。在几大博物馆的拜访中,团队拍摄到了中亚与西伯利亚地区各族群,如那乃(赫哲)、布里亚特蒙古、埃文克(鄂温克)、阿尔泰人不同形制的萨满鼓,并且发现了过去无论从文献或实录均无从考证的那乃人握柄式萨满鼓,是为在学术上可深入调查与追溯的线索。
11月18日,团队一行来到俄罗斯文学研究所音响档案馆,与馆长Yuri先生、馆员Podrezova女士进行了交流,并参观了馆藏档案。据介绍,该馆收藏有7000余件蜡桶录音以及开盘带、盒式磁带,包括了自19世纪以来俄罗斯民俗学家、人类学家通过实地考察采录的数十个族群的田野录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现代人类学的先驱史禄国(Sergei Mikhailovich Shirokogorov)采录的一批音响资料,其中也包括部分中国早期录音。Yuri先生将部分资料做了展示,并坦言目前对这批资料在音乐方面的研究非常欠缺,希望寻找到合作者共同展开保护性的研究工作。经过初步交流,萧梅教授代表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与该馆达成了合作意向,将就这批珍贵档案的后续整理与研究继续沟通接洽。
11月19日,团队来到彼得大帝民族学博物馆,在该馆东亚与东南亚部工作人员波丽娜的带领下参观了馆藏展品,并详细了解了展品中有关蒙古族马头琴、四胡的基本信息,如馆藏编号、采集地、采集者等。刘桂腾教授将自己的新著《鼓语——中国萨满乐器图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赠予该馆。
供稿:亚欧音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