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国际音乐学学会东亚分会(IMSEA)第五届学术研讨双年会在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如期召开。这是全球最大的音乐学学术组织下设的东亚分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
作为成立近百年、拥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国际音乐学学会(IMS)仍在致力于不断扩大其文化包容力和学术号召力。在这种内在要求和国际趋势的合力下,全球音乐学(global musicology)这一理念应用而生,前不久刚刚造访我院、IMS历史以来首任非欧裔学会主席蔡宽亮(Daniel KL Chua)教授正是这一理念的积极推动者。与此形成呼应的是,在此次以全英语发言的国际会议上,中国大陆音乐学学者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其中,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杨燕迪、李小诺、陈鸿铎、黄婉、孙月、徐璐凡在此次会议上深度参与学术发言、主持和研讨。本次会议为期三天,设置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共25场主题会议,发言学者近百人。本届IMSEA没有预设特定的会议主题,这为发言者的内容选择带来更广泛的自由度。总体来看,发言内容辐射历史音乐学、音乐美学、作曲理论、音乐表演学、文化批评、民族音乐学等广泛研究领域。
我院教师的个人学术发言得到与会者的特别关注。
杨燕迪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钢琴音乐创作的五个策略及其成就》(Five Strategie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A Critical Surve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Piano Music in the Last Forty Years)的发言中,聚焦于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中国性”(Chineseness)及其技术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创作实践和美学思想的层面上总结出五个策略:1)传统素材的改编与转化对传统素材进行深度的现代加工;2)传统素材被现代性处理完全吸收,展现出更加独立和创造性态度;3)表层的中国元素被深层的中国神韵所替代,在深层内在结构和意识形态内涵上追求“中国性”;4)“后现代”的都市流行景观,流露出混合音乐元素的特质。
李小诺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表演的辩证性元素——以中国钢琴作品<兰花花>的可视化研究为例》(The Dialectical Element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Music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Keyboard Work Lan Huahua as Case Study)的发言中,通过实证性表演学研究方法,对中国陕西民歌《兰花花》的旋律音调和地方方言语调之间的同构关系进行证实,并以此对汪立三的钢琴作品《兰花花》的创作改编和演奏版本进行综合比对分析,进而追踪不同演奏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
孙月《调性的结构力场、感性行态与意义表征——以贝多芬<幻想合唱曲>为例》(The Structural Force, Emotional Gesture and Representation of Tonality: A Case Study of Beethoven's Choral Fantasy)的发言,旨在探索与阐明在绝对音高意义上的调性系统与音乐作品的结构力场、感性行态与意义表征之间的关系,并将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作为这种调性典型的作品案例,阐明C小调表情型态的独特性与特定音乐意义的历史性。
徐璐凡在《费卢西奥·布索尼的图兰朵和“过时的”异国情调》(Ferruccio?Busoni’s Turandot and the ‘Outdated’ Exoticism)的发言中,以作曲家费卢奇奥·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1904年歌剧《图兰朵》中所运用的东方旋律为切入点,分析了歌剧异国情调研究中几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与现代主义技术革新挂钩的迫切性;呈现异国文化本真形态的道德律令;以及对文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
其中,我系两位教师担任主题会议的主持人,包括杨燕迪主持的“20世纪音乐:技艺与美学”、黄婉主持的“本土民歌音乐与继承”。我院音乐工程系教师杨健主持了“西方音乐在中国20世纪的接受”主题会议并就其研究也在会议上做了交流发言。
除上述论文发言议题之外,还有一场意义重大的圆桌会议议题——“当代音乐学在上海”(Contemporary Musicology in Shanghai)。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杨燕迪、陈鸿铎、黄婉和杨健受邀出席了这一主题圆桌会议,对我院音乐学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特色与成果进行介绍和呈现。几位学者分别就我院音乐学学科的总体特色、音乐分析研究的多重概念、民族音乐学在上海的发展方向、音乐表演学研究的技术开发等方面展开,并与在场其他学者就国内音乐学研究现状、音乐教育理念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从左至右:上海大学音乐教师洪丁;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黄婉、陈鸿铎、杨燕迪,音乐工程系教师杨健)
我系教师(及系友)在此次国际会议上的活跃表现,不仅展示了个人学术风采,也呈现出一个学术集体的整体面貌。特别是,几位教师以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切入点,共同着眼于国内音乐学研究的宏观生态,以IMS为窗口向世界介绍了我院音乐学学科发展状况和特色,凝聚成一股与国际接通的学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