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地方志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5-20浏览次数:9168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于5月1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2019上海地方志论坛”,纪念宣传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发布13周年、《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颁布8周年,总结去年论坛以来的一年内地方志事业发展成绩,交流和共享地方志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宣传和探讨地方志的重大作用,构建和展望地方志事业美好未来。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致辞。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论坛上做主旨报告。论坛发布《上海市方志馆建设与发展报告》,发布上海地方志最新系列成果。

2019年5月17日下午,“2019上海地方志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

 

洪民荣在致辞中指出:自去年论坛以来的这一年,是切实大力推进二轮修志工作的一年。二轮修志工作是当前上海地方志工作的重中之重。截止到2019年4月底,二轮修志已累计出版志书49部,占总数220部的22%;进入市级评议的志书累计71部,占总数的32%。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致辞

 

这一年,也是上海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的一年。完成了《上海市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立法后评估工作并提交市政府;年鉴工作进一步提升,2018年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奖中,上海有7部年鉴获奖,召开了全国首次年鉴国际学术论坛;各区积极探索多层级、多形式的志鉴史编纂;市级层面的地方志开发利用成果丰富,围绕改革开放40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12卷)、地方志普及读本《上海六千年》(3卷)等,影响重大;地方志理论研究上新台阶,与复旦大学联合成立全国首家高端平台——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上海通志馆新馆和老馆新舍也在建设中,工作和服务条件将大为改善。洪民荣表示:上海地方志将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紧密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紧密围绕重大史料挖掘和开发整理,进一步在志鉴史编纂上加强创新性发展,在地方志开发利用上推进创造性转化。地方志工作既要存历史,更要谋大局;既要回望过去,更要前瞻思考,有所作为。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作“江南与上海”主旨演讲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王依群主持会议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论坛特别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作“江南与上海”主旨演讲。葛剑雄在演讲中讲述了江南的来历、上海的来历,并深入探讨了“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以及“无锡如何成为小上海”等问题,诠释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独特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阐明上海发展与江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联系。

论坛上发布了《上海市方志馆建设与发展》报告。报告表明:作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生力量和重要阵地的上海市方志馆,包括市级方志馆、区级方志馆、村镇街道史馆(室),近几年其建设和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硬件设施不齐全、馆藏资源不丰富、人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更高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推进上海市方志馆建设事业新发展?报告在客观分析方志馆建设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政策法规有力支撑、市委市政府全面支持、人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基础上“给出良方”:提升方志馆发展新认识、树立方志馆建设新理念、建设上海文化新地标、构建公共服务新体系。

近年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通志馆通过保护性、普及性和研究性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文献整理、地情普及、地情研究和方志研究四大系列成果。论坛重点介绍了2019年地方志开发利用的五本最新成果——《上海源》《苏州河》《五月黎明》《中国假日行》《变迁与更新的印象》。《上海源》《苏州河》是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上海源》主要解析上海历史渊源,重点回答“为什么叫上海 ”“上海从哪儿来”以及“上海如何形成”问题;《苏州河》主要解析苏州河前世今生,重点回答“为什么叫苏州河”“苏州河与上海关系”问题以及讲述苏州河的故事。《五月黎明——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是地情普及系列中的《上海滩丛书》之五,书中内容皆是上海解放亲历者的回忆,追忆70年前上海如何被解放接管、再现迎接上海城市新生的艰难历程等。《中国假日行》是文献整理系列中的《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丛书》之四,历史再现外国人眼中的江南——1890年上海及周边,一个英国旅行家的感受和三次游览的记录等。《变迁与更新的印象》是《方志上海微故事丛书》之二,由“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中14篇可读性强的精华小故事组成,不仅介绍了上海市民身边标志性的建筑和地块,更是呈现了70年上海城市的发展细节演变,同时注重贴近市民日常生活。

论坛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王依群、生键红主持,全市地方志系统200多人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