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全国范围的初赛与复赛,以及12月初紧张激烈的四天决赛,2018全国第三届“音中奖”作曲(打击乐作品)比赛日前决出最终奖项。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邓星斓作品《对自然的七首礼赞》斩获一等奖;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赵一儒作品《向量I》、上音附中杜一可作品《水》获得二等奖;来自中国音乐学院朱晓岩的《多面体》、曹杨尚靖的《祭》,上音附中吴子涵的《寻律》获得三等奖。此外还颁出四名佳作奖,分别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和武汉音乐学院附中。
本次“音中奖”恰逢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建校65周年,也是首届全国初一作曲班创建30周年纪念。
附中作曲学科主任强巍昊,也是本次大赛的执行总监,认为30年学科发展的积累,日益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教学经验,以及日趋成熟的课程化体系设置,共同作用于今日作曲学科的成长与成绩,以及同仁们普遍的高度评价。
他希望继续传承邓尔博先生创建学科的初心,扩大普及作曲在全国青少年范围的影响,不断深入培养青少年创造性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上音文化传承和开拓创新的历史责任。
少年作曲
音中,寓意音乐附中。面向青少年开展作曲比赛,致力于促进与培养青少年作曲人才,彰显其具有新意、新颖、新奇的创作基因,同时引导对于器乐语言的探索和创新,挖掘当代音乐中器乐语言表达的深层次潜力,以及对乐器在当今作曲技法中衍变趋势的探究。
本届比赛组委会共收到八大院校附中同学们的67部参赛作品,最终遴选出10部围作品进入决赛。
著名作曲家、本次音中奖评委会主席徐孟东教授感慨“后继有人”,“音中奖到现在已经是第三届,每一届都以不同乐器品种为主征集参赛作品。第一届是弦乐,第二届是民乐,到今年第三届是打击乐。其最大特点是,每一届侧重一种乐器组合,这其实在检验,我们院校教学的水平,我们身为大学教授感到后继有人,优秀的教学也保证我们未来优秀人才的培养。”
专程从北京赶来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作曲家郭文景,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专业表现,他认为不应该评出名次,大家都很棒。尤其现场完成的作品,张力比较强,情绪幅度变化大,有欢乐也有忧伤。
最终获得一等奖的邓星斓是上音附中高中三年级学生,她把这首获奖作品《对自然的七首礼赞》,当做自己附中阶段的“觉唱”(觉唱即对作曲状态的觉醒)。她表示,在写作的过程中,理解了对音乐真正的爱,对未来的向往,“希望能够把自己所有的能量,都用音乐表现出来。”
邓星斓的作品被评委们一致认为“很聪明”,在打击乐音高乐器和无音高乐器之间,通过十二音技术把它们音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创新赛制
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举办“音中奖”作曲比赛,其创新赛制从一开就引起全国同行的关注,更注重培养选手临场、舞台瞬间的音乐协同与反应能力。
首先,比赛分为作曲与演奏两个模块。作曲模块设置现场写作环节,写作时间为8小时,期间须完成一部由任一一个打击乐乐器和钢琴组成的二重奏作品(乐器选择由选手抽签决定),在交由赛方安排制谱后,交由表演模块的选手,并给予为期三天的准备时间,最后于决赛音乐会上上演。
整个过程在考验选手们对传统音乐表现形式的驾驭力之余,重在引导和培养两个模块的选手现场应变及互相协作的现代音乐意识。
创新型的比赛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鼓励青少年音乐学子的创造思维,培养合作共赢的意识,同时赋予他们在舞台上的实际演出经验。“现场写作是我们首创,它能更真实反应选手的水平,不像之前提交的作品或多或少会有专业指导老师成分在里面。”徐孟东教授指出。
来自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高为杰,认为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作品,通过一定作曲技术体现出来,便是优秀的。
学科交流
上音附中刚度过65周年华诞,一直以来,附中始终坚持广泛搭建平台,通过比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
组委会邀请了赵曦(武汉)、刘晖(沈阳)、郭萌黎(中国)、唐建平(中央)、高为杰(中国)郭文景(中央)、郭鸣(浙江)、徐孟东(上海)、王建民(上海)、周湘林(上海)、尹明五(上海)、钱仁平等国内一流作曲家及音乐教育家担任比赛评委,从而保证比赛的高品质、高水准。
校长丁缨曾担任上音附中作曲学科主任,她认为作曲比赛不仅能扩大各大院校附中的交流,发展和繁荣作曲事业;同时能促进学科之间进步的交流和探索,推进在教学理念中时代性的发展。
相比前两届,本次比赛作品质量有明显上升,而此次是以打乐器为主体,难度更高,要求选手对打击乐器有更多研究,从而提升了打击乐在创作教学中的地位,达到通过赛事促进教学的作用。
上音现打系党支部书记杨茹文认为,这次是以赛事促教学、以赛事促创造的典范,他对同学们现场8小时的创作能力表示极大欣赏,希望作曲学科的同学们能继续保持对打击乐器的热情,创作更多的打击乐作品。
本次比赛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学科承办,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打击乐中心协办。
供稿: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