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上海音乐学院双簧管新型教学团队“世界著名双簧管大师系列课程”的一个项目,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双簧管首席奥利弗·多斯(Olivier Doise) 教授于5月29日受邀来上海音乐学院,为我院的双簧管专业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丰富的大师课和小型音乐会。
奥利弗·多斯先生是一位优秀的乐团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双簧管独奏家。本次大师课,Olivier Doise先生从诸如气息、音准、嘴型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他独到的个人见解,他纯正的法式演奏法及严谨的欧式训练法都带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
本次大师课共有六位同学得到了这次难得的上课机会,他们分别是:来自上音附中的周俊霖、吕兆麒、徐熙岚、朱一睿,以及来自大学部的柳秉亮和池玥璇。
在这些学生的授课中,多斯先生极为强调音准。他认为双簧管的高音需要我们予以更多的控制。而在一首曲子中如何保持住音准呢?他引用了一位小提琴大师的话:“我并不比别的音乐家有更好的音准概念,但重要的是我能很快的调整到适当的音高。”所以,我们在演奏的时候需要不断的调整,以保持音准,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听伴奏声部来确认我们的音准是否与其吻合。
他向同学们推荐了一个练习音准的办法:每日练琴之前空吹哨片十分钟,分别吹出C、D、A三个音,同时也要不间断吹出三个音的转换。他认为在吹奏时不要怕口型变动,口型只占影响我们演奏的因素大约20%,更多的还是喉咙打开。在这个练习做好之后,我们可以拿起乐器练习降B-降D音的转换。
关于颤(柔)音,多斯先生认为对音乐而言颤音(柔)只是一种选择,不是必须的。但在浪漫主义音乐当中,尤其是舒曼的乐曲,颤音基本都用,因为这样会使乐曲更加生动。而要想练好颤音,Olivier Doise先生建议我们多听听歌剧,因为美声唱法的颤音更加自然,当然,器乐的颤音需要更加主动去控制。
关于演奏奏鸣曲乐曲,多斯先生认为奏鸣曲属于Chamber music的一种,所以他认为了解钢琴伴奏很有必要,因此建议大家必须随身携带伴奏谱。关于如何练习音与音之间的连贯,多斯先生也给了一些方法。首先在精神上面要感受到一种音乐的启示,他认为音乐的起源一定是由“连贯的”开始,而像吐音、连音这种“非常规”的演奏方法属于后来加上去的“技巧”,所以充分感受音乐最本身的流畅非常有助于我们做“连贯”。其次,需要明白“连贯”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用气息填满音与音之间的空隙,所以可以用音程练习,从半音开始,每一组音都包括,最终练到手与气息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演奏时的重心也要往下,给气息一个支撑点才能保持住音质和音准。
多斯先生指出,在古典时期音乐形象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古典时期的作品分句也是极其明确的,这是古典音乐特有的逻辑。古典音乐的分句带给音乐本身不同的色彩,像大海的波浪推动着音乐的发展,牵引着你去寻找音乐前进的方向,所以演奏作品之前要先学会安排分句,他建议我们演奏之前对该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同类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很好的知道应该在哪里分句,音乐是怎样推动这部作品的发展,这样我们在演奏的时候才能显得流畅、自然,不刻意为做谱面标示而做。我们的脑海中要有画面感,要有追求意境的潜意识,在保持一个正确的演奏姿势的前提下,感悟音乐的走向。
有关吐音等问题,他说现代派的乐曲中,用到硬吐音都是作曲家有其特殊的理由,而在之前,尤其是像古典时期,很少会使用到硬吐音的演奏方式。所以演奏吐音时,应该更接近于说“lv”的声音,舌头接触哨口别太重。
大师课上同学们踊跃提问,在回答如何保持高音轻又稳定时,Olivier Doise先生认为首先要把指法按对,如高音的D要开半孔。其次,Gillet等练习曲都是很好的训练高音的教材。此外,在硬件方面,哨片也很重要,软硬适中的哨片为最佳选择。而对于循环呼吸的练习,他认为应该循序渐进,先学会用鼻子吸气,再学会换气。在同学问到的如何稳定演奏心态方面,多斯先生告诉我们可以尝试做做瑜伽放松身心,而他自己曾在一场演出前的半个小时前,这样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本次大师课,除去我们从他那里学到的演奏方法与技术以外,他的示范演奏引来同学们阵阵发至内心赞叹的掌声。
晚上六点,大师音乐会在上音学术厅举行。第一首乐曲是Maurice Ravel的Le Tombeau de Couperin。作为世界各大交响乐团双簧管考团必备曲目,对于oboe的专业学习者来说,这首曲子可谓耳熟能详。演奏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国双簧管演奏家对于该作品完美纯正的诠释。在一乐章中,音乐的旋律互相模仿,在他如魔术般的双手下,音乐本身仿佛是一个混合了多种色彩的声音漩涡,带来令人舒畅无比的流动感。在之后的慢乐章中略带伤感的田园诗般亲切的C小调曲调把古老典雅的传统舞曲格调与尖锐创新的二十世纪和声混合出超然独特的味道,而后出现的快乐章,完美的技术加音乐诠释,把整首套曲一直酝酿着的激情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使听者沸腾。
第二首乐曲是Poulenc的Sonata for oboe and piano。该曲写于1962年,是作曲家一生倒数第二个作品。在早年间,Poulenc本人是无神论者,而后晚期转向宗教信仰,音乐风格有较大的改变,他的作品都带上了或多或少的神秘主义色彩,而这种色彩在该乐曲的第三乐章中表现的极为明显。一乐章的懵懂与预示,二乐章的激烈与舒缓,三乐章的神秘主义都一一被完美呈现出来,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供稿 双簧管新型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