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年伊始,上音喜迎开门红。1月12日,上海音乐学院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深度合作,正式成立上音-英皇联合学院。这是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去年12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后,中英双方文化交流取得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签约仪式前,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专程来到上音,会见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贵宾,市教委副主任丁晓东、徐汇区区长方世忠会见时在座。
上音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英皇院长科林·罗森教授共同在沪签署了教育合作项目协议,并“敲钟盟誓”,敲响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编钟,寓意两所古老的音乐学院,将共同奏响双方合作的更强音。据悉,上音-英皇联合学院下设“英才培育班”,将面向全球招生。上音-英皇联合学院第一次理事会会议同时顺利召开。
上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艳主持签约仪式,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副院长凯文·波特、钢琴系主任瓦妮莎·拉塔什,上音党政领导杨燕迪、廖昌永、张佳春,以及沪上各大媒体一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续写两校渊源,探索未来模式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1882年由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创立,是世界顶级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在134年的办学历史上,该校从未在海外与其他音乐学院有过联合办学方面的合作。
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主席夫人彭丽媛正式访问该院,与中国留学生和当地学生进行亲切交流,还向该学院赠送了中国乐器笙。著名钢琴家郎朗曾获得英国皇家学院颁发的荣誉博士证书。
上音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即将迎来90周年校庆,首任院长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学院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拥有一批国内著名乃至国际一流的教授专家,如建校初期的外籍教授查哈罗夫、富华、苏石林、齐尔品以及国内著名音乐家萧友梅、黄自、周淑安、应尚能、贺绿汀、丁善德等。建院至今,学院培养的人才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上音-英皇联合学院的建立,是上海音乐学院努力建设一流音乐学院,继续引领中国音乐教育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是上音在寻求高等专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探索青年英才培养创新模式等方面的有力举措。
根据双方协议,上音-英皇联合学院的首期目标之一,是依托双方的国际影响力和雄厚师资力量,面向全球高中及以上的优秀学生开设音乐学科“英才培育班”,通过一系列高水平、专业化的课程,帮助这些学生为进入国内外顶尖音乐院校做好学术准备。英皇的名师在为英才班授课的同时,还将成为上音本部的兼职师资,为上音本科生研究生授课,举办大师班、讲座等学术活动。
同时,双方还决定,开展暑期学校、主题夏令营和艺术节等学术交流项目,为两校师生之间的艺术实践和学术交流提供有效实现的平台;开展短期、一学期或一年期本科与研究生的交换学习,双方互认对方所授予学分;以及开展高级演奏家课程及文凭的联合发放。
第一次理事会会议,迈出第一步
林在勇在致辞中强调,双方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那些优秀的年轻人,在共同的教育培养之下,取得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他表示,通过引进海外优秀的师资,包括与国外优秀青年学生的交流,将为国内音乐人才营造更加国际化的培养环境,同时扎下文化上的中国根、审美上的中国魂,使其更加具有国际音乐竞争、合作的能力。
上音-英皇联合学院第一次理事会会议通过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和院务委员会名单: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担任理事会主席,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科林·罗森、副院长凯文·波特、科研部长理查德·韦斯特赖希、钢琴系主任瓦内萨·拉塔什,上音研究生部主任张巍、教务处长周湘林、上音附中校长刘英担任理事会成员;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张巍担任第一届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科研部长理查德·韦斯特赖希、钢琴系主任瓦内萨·拉塔什、上音教务处副处长唐哲担任院务委员会委员。
会上还审议通过了联合学院理事会章程,审议了年度工作计划等系列文件。
各方合力,打造上海文化教育新品牌
日前正式发布的《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上海要“努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总目标。文化,将成为上海发展的一张名片。
徐汇区作为上海中西文化的交汇地、近代海派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注重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充分重视以上音为代表的音乐地标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鉴于办学空间的不足,徐汇区积极支持,拿出著名的黑石公寓作为上音-英皇联合学院的初始办学点。
以文化滋养生活,用音乐陶冶性情,让教育引领未来,在社会各方支持和配合下,上音正向着自己的梦想奔跑。
撰稿:彭畅
摄影:颜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