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勇护圣火” 事迹入选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4-25浏览次数:7646

金晶勇护圣火 事迹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

——来自《青年报》和《京华时报》的报道

公共基础部

近来,我院公共基础部思政课教师将“西藏事件”、“奥运圣火”、“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等时政热点作为案例引入相关思政课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上台讲解的方式,在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鲜活性和说服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8421,上海《青年报》以“金晶勇护圣火入高校思想课”为题对我院思政课教学予以报道并在24日配发专题评论,23日出版的《京华时报》也以“金晶事迹入选部分高校思想课”为题作了报道,报道及评论原文如下:

“金晶勇护圣火”入高校思想课

2008421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轮椅天使金晶勇护奥运圣火,正作为鲜活案例入选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记者从前昨两天在上戏召开的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上获悉,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在求新求变,以期培养出真正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艺术人才。

  据了解,本次大会是首次专门的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的教学研讨和聚会,来自北京、浙江、吉林、辽宁、湖北等地的艺术院校代表就如何改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完善艺术院校的德育体系积极建言献策。

  在上海戏剧学院公教部主任陈敏眼里,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喜好直观性、形象化的内容,对感性的东西有较强的感悟力,同时又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提不起学生兴趣,更谈不上接受与消化。于是,他们通过多媒体、现实生活中的艺人案例、师生讨论互动的方式,给课程注入新的生命力。

  先做人,后学艺一直是我们强调的,就掀起较大波澜的艳照门事件,我们已结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正面引导学生,就加强艺德方面进一步开展讨论。今后,在新生教育中也会结合这一事件,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感情、生活上学会自律和节制。陈敏说道。而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公教部的黄静老师表示,目前学校也立即根据轮椅天使金晶勇护奥运圣火这一当下热点,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向学生们讲述到了西藏和反藏独。本来枯燥的课程,收到了空前绝佳的效果,而爱国热情也由此得到进一步激发。

相关专家还表示,除了新闻热点、负面事件、个别艺人礼仪缺失的适时引入外,也应多将中外古今名人的礼仪道德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由此,爱国主义、人生理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一以贯之。

 

 

金晶事迹入选部分高校思想课

受到学生欢迎 教育部负责人称是一种积极探索

20080423   京华时报记者: 李艾

   本报讯(记者李艾)据《青年报》421报道,轮椅天使金晶在巴黎勇护奥运圣火的事迹被作为鲜活的案例选入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上,来自北京、浙江、吉林、辽宁、湖北等地艺术院校代表就如何改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完善艺术院校的德育体系积极建言献策。

    

    昨天下午,上海戏剧学院公教部主任陈敏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枯燥,无法唤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将时下发生的事件与课程结合起来更能够唤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陈敏说,上海戏剧学院将金晶的事迹放到课程里面讲,在学生中的反应良好,上戏在此基础上将考虑请金晶本人到课堂内与学生交流互动。

    

   上海音乐学院公教部的黄静老师介绍,她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曾经结合时下热点,如圣火传递金晶护卫奥运火炬” 等事件来给学生讲西藏历史、藏独问题等课程,学生兴趣非常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方式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在给学生思想道德引导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是否在其他院校也推行这种授课方式,该负责人表示还需细致了解这种授课方式及其收效后,再作考虑。

 

金晶事迹入思想课的温情与敬意

2008/4/24 青年报 >> 青年视角 >>燕农

 

 

   继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将轮椅天使金晶在巴黎勇护奥运圣火的事迹作为鲜活的案例选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艾四林日前表示:清华也将把这件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去。(423《京华时报》)

   “最美火炬手事迹进了大学课堂,引起了网络上的一些焦虑和不安,网友们担心这样的礼遇会改变金晶的原生态形象,在用来思想教化的同时变得完美无缺或者高、大、全。这种担心不应该成为反对金晶事迹被动进课堂的理由,在笔者看来,学校与学生将金晶的事迹主动融入到思想课之中,表达的是多重的温情与敬意

  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很多时候被人们世故地定位为正襟危坐的单向教化。实际上,其与其他课程一样,也需要不断充新,需要与实践结合,更需要教与学的互动共鸣。从一定程度上讲,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思想课才是好的思想课。从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实践来看,被金晶所感染了的青年学子们欢迎她的事迹进课堂,乐于从行为上升到思想的高度与金晶对话。有所需要是所有变革的基础,金晶事迹入思想课也概莫能外。

  拓展于整个社会人文,鲜活的思想不光要有深度,还要有活力。人的思想不是意识中的空中楼阁,而是要接地气,要与现实相融合。唯其如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国人的文化人格。残疾女孩金晶在巴黎街头捍卫奥运圣火的那一幕,震撼了许许多多的国人,尤其是同龄人。之所以震撼,不仅仅因为捍卫奥运圣火的勇气和行为,还因为金晶没有经过任何包装的本真反应。即使在事后,金晶也没有豪言壮语——“那一刻,我只想保护火炬。正基于此,金晶广受同龄的青年学子们所敬仰。

  青年学子们所敬仰的是一个本真的金晶,这是金晶事迹的活力所在。所以金晶从跑道上转到课堂上,不可能被神话成高、大、全。相反,金晶事迹融入思想课,会给以往被较为枯燥和高、大、全范例所主导的课堂,带来一股鲜活、真实而又近距离的新风,为思想课注入活力。而在此过程中,青年学子与金晶通过课堂平台,完成思想对话和人格互染。
   
虽然身处娱乐至死的时代,但金晶不是娱乐明星,不应该成为网络上热炒的流星。昨日已成历史。69年前,钱穆先生写下对历史要抱以温情与敬意的信念。金晶用残疾的身躯捍卫圣火尊严的那一幕,距今虽然短暂,但也不妨让我们以先生的过往观来看待——金晶事迹被动地走入大学思想课课堂,这既表达着人们对金晶的温情与敬意,也表达着人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温情与敬意,更表达着对自己思想升华诉求的温情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