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的主题沿袭去年的互动主题,希望能通过展厅里的乐器,通过乐器的声音让观众走进音乐。
上午,博物馆工作人员梁媛为参与者带来了“恩格龙教学互动体验课”。恩格龙摇奏体鸣乐器,是流行于印度尼西亚-泰国的民间乐器,在一竹框架中设置二至三根竹管,互为八度关系,摇动框架,其中的竹管连续撞击框架而发出美妙的乐音,音响效果如木琴用双槌连击。因恩格隆有两根互为八度的竹管发音,音色独具魅力,可以单人或多人组合演奏。
参与互动的观众有中、大学生,还有一位长者。在1小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使最后的《红蜻蜓》完美的呈现,梁媛从乐器的演奏方法(决定音色的要素)到节奏知识的梳理(多人演奏的配合),循序渐进地让大家很快掌握了手中的乐器。当乐曲完整演奏的时候,在场的观众都露出惊叹的目光,原来走进音乐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过程中还不乏小乐趣。
下午的讲座《在历史的天幕中品味二胡》,由《中国二胡品鉴》的作者沈正国主讲。沈先生从事中国传统乐器制作研究40年,历经8年的书写,编辑整理收入二胡传统技艺现场制作照片270余幅,二胡历史遗存和部件照片60余幅,二胡相关史料照片140余幅。17万文字,120多条目品鉴解读,为二胡爱好者提供了全方位了解中国二胡的前世今生的文化生态。沈先生不仅长期对东方乐器博物馆的学术提供支持,当天还带来了工作室制作的一把刘天华遗物琴的复制件赠予博物馆。
现场的观众非常想听一听刘天华时代的琴声,为此特邀民乐系杨画画同学为大家演奏了一首《良宵》。由于特别使用了当时的丝弦,琴声更具有年份感,仿佛把大家带入到时空的另一端。一段旋律、一抹气息、一个眼神,似乎此时此刻就是你心中的那段回忆。讲座临近尾声,沈老师邀请前来参加活动的民乐系陈春园老师即兴演奏了一曲,陈老师表示二胡专业的学生应该多尝试了解乐器制作的工艺,这样会更加丰富每首乐曲的表现力。
供稿:东方乐器博物馆